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兵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2篇动力学分析
  • 2篇正交
  • 2篇热解
  • 2篇热解特性
  • 2篇热重
  • 2篇热重分析
  • 1篇油脂
  • 1篇油脂提取
  • 1篇有机溶剂提取
  • 1篇正交实验
  • 1篇正交试验
  • 1篇脂提取
  • 1篇溶剂提取
  • 1篇生物柴油
  • 1篇生物能源
  • 1篇生物质
  • 1篇提取率
  • 1篇能源
  • 1篇萃取
  • 1篇微藻

机构

  • 5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郝小红
  • 5篇王亚兵
  • 3篇殷海
  • 2篇崔国民
  • 1篇王忠铭
  • 1篇金晶
  • 1篇袁振宏
  • 1篇许瑾
  • 1篇杨坤

传媒

  • 2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化工进展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能源工程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裂殖壶藻萃取油脂工艺的对比分析
2018年
以裂殖壶藻为原料,分别以甲醇和乙醇作为携带剂,通过索氏萃取法进行萃取对比,得出最佳的携带剂,然后进行超声波萃取。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携带剂的萃取率更高,索氏萃取微藻粗脂的最优条件(时间8 h,温度100℃,液固比10∶1)下可得最大萃取率为30.5%;以乙醇为携带剂,超声波萃取的最优条件(时间2 h,温度40℃,液固比120∶1,超声波功率600 W)下可得最大萃取率为53.5%。从微藻粗脂萃取率的角度来看,超声波法优于索氏萃取法。
彭辉郝小红马溢王亚兵
关键词:正交实验超声萃取
超临界CO_2萃取裂殖壶藻粗脂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研究超临界CO_2萃取裂殖壶藻粗脂的最佳条件,利于后续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波预处理、原料湿度以及不同携带剂对裂殖壶藻粗脂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设计试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虽然对产油量影响不大,但是通过预处理缩短了反应时间;试验前最好对微藻藻粉进行干燥处理.经对比甲醇、乙醇和乙酸乙酯,发现萃取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甲醇,乙醇,乙酸乙酯,考虑到甲醇的毒性和安全问题,可使用乙醇做携带剂.超临界CO_2萃取裂殖壶藻粗脂试验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40MPa,温度65℃,时间1h,液固比1∶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萃取率可达18.7%.
马溢郝小红王亚兵杨坤
关键词:超临界CO2萃取正交试验
裂殖壶藻与煤混合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热重法(TGA)研究裂殖壶藻与煤混合的热解特性及混合热解过程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煤和微藻的DTG曲线半峰宽分别为225和68℃,挥发分析出的起始温度分别为225和183℃.可见煤挥发分析出较慢,温度区间较宽.混合物中随微藻含量增大,挥发分综合特性释放指数逐渐增大,样品热解活性增强.微藻与煤混合热解过程相互影响程度与样品比例有关.当煤/藻质量比为1:1时,最大失重速率的计算值与测量值相差0.83%/min,两者在热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当煤/藻质量比为3:1和1:3时,两者相互影响不明显.利用Coats-Redfern法分析热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王亚兵郝小红殷海马溢崔国民
关键词:热重分析混合热解
利用有机溶剂提取微藻油脂的方法探究被引量:13
2015年
在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趋势下,微藻生物柴油作为第三代绿色可再生的替代型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微藻生物柴油的产业链上,油脂的提取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实验利用有机溶剂提取微藻油脂,探究在不同的条件下微藻油脂的提取效果,并特别研究了先后使用甲醇和石油醚两种有机溶剂对微藻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液料比、浸提时间对提取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使用甲醇和石油醚两种溶剂分步提取时会使微藻油脂提取率明显提高;在液料比为15m L/g、提取温度为45℃、提取时间为5h时,使用石油醚作为提取剂的提取率为58.71%;使用甲醇溶剂提取后再使用石油醚提取时,在液料比和提取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温度为35℃时提取率即可达87.90%
殷海许瑾王忠铭郝小红袁振宏王亚兵
关键词:生物质油脂提取提取率生物能源生物柴油
微藻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热重法对裂殖壶藻的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升温速率分别为5、10、20、30、40、50℃/min。结果表明:微藻主要失重温度是158-519℃;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主要热解区间的初始温度和最大峰值温度都向高温方向移动,热滞后现象加重。利用等转化率法中的FWO法和Kissinger法求得平均活化能为46.8915 k J/mol。采用主曲线法来确定热解过程的最可几机理函数,热解过程不能由单一的动力学方程描述,这是由于不同升温速率下,热解反应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
郝小红王亚兵金晶殷海马溢崔国民
关键词:热重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