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共载盐酸阿霉素和水飞蓟宾口服肝靶向脂质体机制评价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基于胆酸转运体的DSPE-PEG-胆酸修饰脂质体体外细胞转运和摄取及其机制。方法:构建共载盐酸阿霉素(DOX)和水飞蓟宾(silybin)的DSPE-PEG-胆酸修饰脂质体(CA-LP-DOX/silybin),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考察CA-LP-DOX/silybin与细胞的相互作用;采用Caco-2细胞转运考察CA-LP-DOX/silybin经肠吸收机制;采用HepG2细胞摄取考察CA-LP-DOX/silybin经肝细胞摄取机制。结果:所建立的CA-LP-DOX/silybin与Caco-2细胞和HepG2细胞均可相互作用,且与HepG2细胞相互作用更强。与未修饰脂质体(LP-DOX/silybin)和游离药物(DOX/silybin)相比,其经Caco-2细胞转运和Hep G2细胞摄取均增强,其摄取量受温度、浓度和内吞抑制剂影响。结论:CA-LP-DOX/silybin能够增强DOX和silybin的细胞转运和摄取,其机制为胆酸转运体介导,且有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参与的内吞过程。
- 黎迎杨丹丹李展王一安朱春燕
- 关键词:盐酸阿霉素水飞蓟宾
- DSPE-PEG-胆酸修饰水飞蓟宾脂质体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DSPE-PEG-胆酸修饰水飞蓟宾脂质体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雄性ICR种小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CCl_4肝损伤模型组、水飞蓟宾胶囊剂组、水飞蓟宾修饰脂质体低、中、高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测定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计算肝指数,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CCl_4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性不同程度降低(P<0.05);肝组织匀浆中MDA,GSH-Px,SOD活力不同程度升高(P<0.05);病理切片表明小鼠肝损伤不同程度减轻,而且脂质体组比胶囊剂组有较好改善。结论:DSPE-PEG-胆酸修饰水飞蓟宾脂质体对CCl_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且高于水飞蓟宾胶囊剂组。
- 黎迎杨丹丹张运朱春燕
- 关键词:水飞蓟宾CCL4
- 丹参总酚酸生物黏附漂浮微丸体外释放和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制备丹参总酚酸生物黏附漂浮微丸,延长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分别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十八醇为漂浮材料,微晶纤维素为成型剂,制备丹参总酚酸黏附漂浮微丸。考察制备的2种黏附漂浮微丸的体外释放及其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空白微丸中丹酚酸B在4 h即释放完全,而制备的2种黏附漂浮微丸的体外释放时间达12 h。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分别灌胃丹参总酚酸原料药、丹参总酚酸壳聚糖微丸、丹参总酚酸HPMC微丸后,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Tmax分别为(12.00±2.74)min、(17.00±7.58)min、(27.00±12.55)min,丹参总酚酸壳聚糖微丸、丹参总酚酸HPMC微丸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77.08%、172.03%。结论丹参总酚酸黏附漂浮微丸在体外释放缓慢,黏附漂浮微丸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丹参总酚酸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 杨丹丹黎迎朱春燕
- 关键词:丹参总酚酸微丸体外释放药代动力学
- 菠萝叶提取物黏附漂浮微丸的制备及评价被引量:1
- 2017年
- 采用挤出滚圆法,以壳聚糖为骨架黏附材料,十八醇为漂浮材料,制备菠萝叶提取物(Bolo leaf phenols,BLP)黏附漂浮微丸,评价其体外黏附性、漂浮性及体内滞留情况,并考察药物的体外释放特性。通过体外组织留存量法和直接观察法分别评价微丸的体外黏附性和漂浮性;采用体内组织留存量法和小动物活体成像法考察微丸在大鼠体内的滞留情况;对微丸中指标成分对香豆酸和咖啡酸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制备的黏附漂浮微丸体外黏附性达(73.2±3.4)%,在人工胃液中可立即起漂,持续漂浮时间在12 h以上;黏附漂浮微丸在大鼠胃内6 h时滞留率达40%以上,而普通参比微丸胃滞留率低于15%,两者相比,滞留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体外释放时间可达6 h以上,体外释药机制符合Higuchi方程。体内、外研究表明,制备的BLP黏附漂浮微丸具有良好的胃滞留效果和缓释特性。
- 何亚丽黎迎杨丹丹朱春燕
- 关键词:体外释放缓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