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绵
- 作品数:28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水土质量调查评价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融合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有效支撑健康中国行动,我国正在探索开展健康地质调查,但受制于对健康地质概念的理解,统一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还未形成,制约了此项工作在全国的推广。采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及对比分析等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水土质量调查评价与地方病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关注了在中国分布较广、影响较大的氟中毒、砷中毒、甲状腺肿(包括克汀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的研究思路与最新进展。研究认为:健康地质调查与传统地质调查的最大区别是以影响人群健康的水土质量为核心指标,加强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和地下水流系统的运用,强化分析元素物质在岩-土-水-气-生地球表层圈层的迁移转化及暴露途径,坚持地球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岩水土气生等多要素系统监测与单因素优势观测相结合、地质环境与人群健康指标调查监测相结合、区域全面调查与典型案列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健康地质调查、监测、评价、区划、智慧服务等工作任务,部署开展保障安全供水、提供健康饮水、开发优质水和圈定劣质地块、开发优质耕地、规划有益元素产业园等核心内容,按照区域面上控制、流域精细刻画、村镇监测重点解剖、点上工程示范探索4个尺度,系统开展水土质量本底调查、资源属性分析和社会价值评估,构建水土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概念框架,筛选人群健康关键因素的管控阈值,从而满足人群对安全、公平、幸福、文化、可持续等健康需求。研究成果明确了当前健康地质调查的核心任务与主要方向,可为这一尚处于探索阶段工作的推广部署提供决策参考。
- 王新峰龚磊龚磊宋绵宋绵张梦南吕琳马学军马学军
- 关键词:地方病
- 山东鲁中山区地热地质特征及热水成因被引量:16
- 2020年
- 鲁中山区五级构造单元莱芜凹陷、东平凸起及新甫山凸起分布有热水资源。研究发现,不同构造位置热水埋深、热储类型及成因机制不尽相同。利用鲁中山区各构造单元典型地热井测温数据,热水与其他类型水体水化学组分、同位素对比分析结果,对地热地质特征、热水成因及热储温度值进行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为鲁中山区热水补给来源;区内热水水化学类型为SO4-Na·Ca型及SO4·R-Na·Ca型(R为Cl或HCO3);较其他水体,地热水同位素δ^18O和δD表现为贫化特征;各热储温度值低于100℃,属于中低温热储范畴,且热水均为未成熟水,表明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尚未达到离子平衡状态,溶解作用仍在进行,或热水受到了外源冷水的混合作用。位于盆地内部的冷家庄地热系统属于热传导型,盆缘凸起的安驾庄及桥沟地热系统属于热对流型。研究结果对鲁中山区地热水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元晴周乐吕琳李伟王新峰邓启军宋绵郑一迪马雪梅
-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大地热流
- 山区打井位置确定方法和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山区打井位置确定方法和装置,涉及地质勘探的技术领域,包括:获取工作区的地质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和遥感数据集;基于地质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和遥感数据集确定工作区内的所有找水靶区;对所有找水靶区进行野外踏勘,以确...
- 王新峰龚磊宋绵刘元晴李伟连晟李巨芬
- 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吸附特征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东北某石油采区由于输油管道锈蚀而发生石油泄漏,对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含水介质的吸附作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该地下水石油类污染场地水化学测试结果,结合其典型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以最大吸附量、吸附速率、吸附动力学常数等为定量指标,分析该地区的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吸附动力学规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量与含水层介质的比表面积成正比,吸附作用主要为物理吸附作用;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等温吸附规律为非线性等温吸附;由Langmuir模型结果可知,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烃的吸附量及吸附速率由大到小顺序为粉土、粉砂、细砂。实验结果为研究石油类污染质在含水层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修复技术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苏小四袁文真宋绵张玉玲王威
- 关键词:石油烃
- 人类离不开的水精灵 基岩裂隙水
- 2019年
-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际上是个大"水球",这些水可以分为陆地上的水、海洋中的水和大气中的水汽,这些水之间相互循环转化,海洋中的水和陆地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水汽运移凝聚后形成降水补给海洋和陆地,而陆地上的水则沿着地势由高到低流动,一部分汇流到海洋中,一部分形成地下水。
- 宋绵王新峰李伟龚磊吕琳
- 关键词:基岩裂隙水水蒸发水汽
- 沈阳市细河周边地下水有机污染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2
- 2014年
- 随着工农业不断地发展,地下水有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同时,有机污染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威胁逐渐被重视。通过对细河周边地下水进行调查,采样测试,初步了解了沈阳市细河周边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并确定特征污染物。利用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在饮水、皮肤接触途径下特征污染物的暴露量,并定量表征其健康风险指数和总致癌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越靠近细河,地下水中有机污染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越高;沿细河上游至下游,两岸地下水中有机污染健康风险由高变低。
- 崔龙玉宋绵
- 关键词:健康风险评价地下水有机污染
- 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储水构造探测技术方法识别——以张北为例
- 2023年
- 张北县含水岩组主要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岩组、新近系熔岩裂隙孔洞含水岩组、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和岩浆岩变质岩裂隙含水岩组。研究区地下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含水介质多,地下水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并且受研究区地形起伏以及风力发电装置等外界环境影响,给当地储水构造探测造成定困难。
- 宋绵龚磊龚磊王新峰马学军于蕾
- 关键词:储水构造
- 赣南基岩缺水区安全供水示范工程建设的7个科学问题被引量:3
- 2020年
- 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缺水问题不但在人口集中的华北平原存在,西北荒漠区、西南岩溶区,甚至水资源丰沛的东南地区,也存在饮水困难,特别是在贫水地层分布的基岩山区。基岩缺水区解困方式有集中和分散及其组合多种形式,集中供水的解困效益最为显著,解困难度也最大。以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在赣南扶贫找水实施的兴国县西霞农村集中安全供水示范工程为例,采用实例分析和工程验证的方法,剖析在饮水不安全的基岩山区如何找水、取水、净水、储水、配水、用水、护水等科学问题,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把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应用科普化,使工程技术创新、科学问题探索和饮水安全知识科普宣传融合互促,起到了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 王新峰宋绵龚磊廖远苏胡啟锋于开宁
- 关键词:地下水勘查
- 太行山区阜平县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2024年
- 河北省阜平县位于太行山腹地,温泉出露于变质岩地层和变质核杂岩构造区,开展温泉水化学及成因分析,对于变质岩区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阜平县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热地质背景,采用野外调查及采样测试等手段,综合运用水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等方法明确了温泉水化学特征和主要离子物质来源,初步推测了温泉的补给来源、深部热源等。阜平县温泉水质总体呈弱碱性,变质岩区温泉水化学类型为SO_(4)^(-)Na型,碳酸盐岩区为HCO_(3)^(-)Ca·Mg型,水化学演化以风化溶解作用为主导,阳离子交换作用为辅。温泉流体中的SO4^(2+)、Na^(+)主要来自硫化物和硅酸盐溶解,HCO_(3)^(2-)、Ca^(2+)、Mg^(2+)主要来自碳酸盐溶解。研究区温泉的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并具有轻微的18O漂移现象,补给高程为1500~2600m,推测补给区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变质岩区和东北部的碳酸盐岩区;研究区温泉样品均达石英理论平衡溶解线,估算热储温度56.46~133.71℃,循环深度2213.0~8092.3m;研究区温泉热源主要来自深部幔枝构造、低速高导层及构造热,韧性剪切带和深大断裂作为传热通道,地表热显示主要受控于断裂构造。研究区地热资源属于深循环可再生能源,热储温度达中高温标准,可进一步开展深部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阜平县乡村建设。
- 刘伟朋李胜涛李胜涛岳冬冬贾小丰张秋霞
- 关键词:温泉水化学特征
- 赣南兴国和宁都脱贫攻坚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数据集被引量:4
- 2019年
- 赣南兴国和宁都脱贫攻坚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数据集依托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的赣南扶贫找水项目,反映了解决山区群众饮水困难以及为地方政府发展矿泉水等绿色水产业过程中取得的调查成果。本数据集包含“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岳阳和南昌-怀化段高铁沿线1:50 000环境地质调查(水环中心)”项目于2017年1月—9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取得的钻孔基础数据(7个钻孔)、钻孔地层描述信息(7个钻孔)、矿泉水普查成果(21个调查点)、矿泉水分析结果(15件)、饮用水分析结果(4件)等五组数据。其中钻孔基础数据和地层描述信息主要包括钻孔位置信息、孔径、孔深、钻孔单井涌水量、钻孔取样情况、钻孔揭露地层时代和层底深度(m),以及地层岩性描述等信息;矿泉水普查成果数据主要包括调查点位置信息、调查点现场测试指标、成因分析等;矿泉水分析结果和饮用水分析结果是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取水样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勘查施工完成的钻孔,直接解决了3 000人的饮水困难;发现的优质矿泉水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 龚磊王新峰宋绵李红燕肖则佑胡啟锋王进吴琳伟王磊缪赛
- 关键词:脱贫攻坚水文地质调查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