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莹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岩体
  • 2篇早中生代
  • 2篇中生代
  • 2篇花岗岩
  • 2篇花岗岩体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证据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球
  • 1篇岩石地球化学
  • 1篇闪长质包体
  • 1篇石地
  • 1篇同位素
  • 1篇南秦岭
  • 1篇壳幔
  • 1篇构造环境
  • 1篇包体
  • 1篇HF同位素

机构

  • 2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北有色地质...

作者

  • 2篇张成立
  • 2篇李雷
  • 2篇李小菲
  • 2篇周莹
  • 2篇田会全

传媒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秦岭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东江口花岗岩体闪长质包体的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10
2012年
东江口花岗岩及闪长质包体分别获得了218Ma和224Ma的形成年龄,闪长质包体中存在岩浆不平衡结构并发育与寄主花岗岩相同的钾长石斑晶及淬冷形成的针状磷灰石,揭示了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曾发生二元岩浆混合作用。这种混合作用已造成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化学组成的趋同,同时使得它们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发生强烈均一化。但暗色闪长质包体锆石具有较宽的εHf(t)值(-4.58~3.31),保留了二端元岩浆源区的特征。秦岭早中生代同期闪长质包体锆石εHf(t)>10及寄主花岗岩锆石εHf(t)<-10的差异表明,它们分别来自相对亏损地幔源区和中元古代滞留于地壳的幔源基性物质,而两个源区的岩浆,自224Ma以来发生强烈混合作用,形成大规模的壳幔混合花岗岩体。
李雷张成立周莹田会全李小菲
关键词:早中生代闪长质包体岩石地球化学
南秦岭东江口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体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一来自地球化学以及Sr- Nd-Pb-Hf同位素的证据
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中生代是该造山带构造岩浆作用的重要时期,形成有大量花岗岩体,前人已对它们开展大量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但对它们的形成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仍存在不同的认识。东江口花岗岩体是该时...
李雷张成立李小菲周莹田会全
关键词:花岗岩体构造环境壳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