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涓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2篇增生
  • 2篇肿瘤相关
  • 2篇肿瘤相关巨噬...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巨噬细胞
  • 2篇抗原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血常规
  • 1篇血清
  • 1篇血细胞
  • 1篇血细胞形态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异常增生
  • 1篇预后
  • 1篇妊娠
  • 1篇妊娠中晚期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7篇王文涓
  • 5篇高锋
  • 4篇杨翠霞
  • 2篇何怡青
  • 2篇杜艳
  • 2篇刘华
  • 1篇李莉
  • 1篇何林燕
  • 1篇沈云岳
  • 1篇刘鹥雯
  • 1篇刘鷖雯
  • 1篇张国良
  • 1篇王颖智
  • 1篇许静
  • 1篇卫国
  • 1篇杨长成

传媒

  • 6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微酸条件下异位ATP合成酶以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抗肿瘤因子血管抑素主要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ATP合成酶结合发挥其抗肿瘤效应。然而细胞膜ATP合成酶对肿瘤的作用为何尚未清楚,因此本文将探讨该异位ATP合成酶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其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证实异位...
王文涓高锋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体外分化模型。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刺激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204、CD206的表达改变;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0(IL-10)分泌量的改变;继而将刺激后的单核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采用Hoechst染色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情况。结果经IL-4和IL-13刺激后,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CD204和CD206的表达显著增高,同时IL-10的分泌量也显著增高;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经IL-4/IL-13刺激的单核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显著下降。结论 IL-4/IL-13可在体外诱导单核细胞呈现TAM的表型和功能,适用于TAM分化模型的建立,该模型可应用于针对TAM的相关研究。
张国良刘鹥雯何怡青杨翠霞王文涓杜艳高锋
关键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单核细胞M2型巨噬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诱导乳腺癌耐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肿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制。方法通过佛波酯(PM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刺激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建立TAM模型在体外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AM表面分子CD14、CD204;使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系T47D、BT-549的有效杀伤浓度和时间,以及乳腺癌细胞单独培养、乳腺癌细胞与TAM/TAM上清共培养下乳腺癌细胞的杀伤;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的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信号通路变化。结果 THP-1细胞经PMA、IL-4、IL-13诱导分化为TAM,其细胞表面表达CD14、CD204(表达率分别为31.52%±9.39%、48.21%±8.76%)。TAM/TAM上清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均可显著削弱紫杉醇对肿瘤细胞的杀伤(T47D相对存活率由43.52%±9.40%提高至92.68%±2.32%/92.20%±2.10%,BT-549相对存活率由63.08%±2.71%提高至77.96%±2.64%/79.55%±2.35%,P<0.05),明显下调其凋亡信号p-JNK(P<0.05),同时显著上调p-STAT3(P<0.05)。结论成功建立TAM模型,TAM介导乳腺肿瘤细胞耐药,其机制可能与TAM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肿瘤细胞STAT3、JNK信号分子磷酸化有关。
何林燕杨翠霞王文涓杜艳刘鷖雯何怡青高锋
关键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乳腺癌耐药紫杉醇
妊娠中晚期合并高危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例报道
2019年
妊娠合并白血病临床上极为少见,妊娠期白血病多为急性白血病,以急性髓性白血病为主,另有一部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妊娠合并高危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也十分少见。由于白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易疲劳、体重减轻、食欲缺乏及体内某处疼痛[2],其症状与孕早期妊娠反应相似,故妊娠合并白血病早期不易被发现和诊断。血常规作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细胞形态检查则对血常规报告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文涓卫国李莉
关键词: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妊娠血常规血细胞形态
p2PSA及其相关指标PH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p2PSA)及其相关指标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6例非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p2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计算f-PSA%、p2PSA%和PH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中分化腺癌组(Gleason评分≤7分,32例)和低/未分化癌组(Gleason评分>7分,18例),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癌组年龄、t-PSA、f-PSA%、p2PSA、p2PSA%和PHI与非前列腺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之间f-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HI、p2PSA%、p2PSA、f-PSA%和t-PSA诊断前列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837、0.762、0.671、0.652。PHI、p2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f-PSA%和t-PSA。低/未分化癌组f-PSA、p2PSA、f-PSA%和PHI均高于中分化腺癌组(P<0.05),2个组之间p2PSA%及t-P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I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优于目前常用的t-PSA和f-PSA%,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
黄宜王文涓许静沈云岳刘华杨翠霞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CHB患者血清miRNA-122和miRNA-155检测的价值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微小RNA(miRNA)-122和miRNA-155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情况、抗病毒治疗及耐药基因突变等的关系。方法检测35例CHB患者和24名体检健康者的血清miRNA-122、miRNA-155、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耐药基因突变、HBV基因型等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间的相关性。结果CHB组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miRNA-155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根据是否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将CHB患者分为治疗组(17例)和非治疗组(18例)。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非治疗组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模式呈正相关(r=0.73,P=0.00),与HBV DNA载量及HBsAg、HBeAg、ALT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0.74、0.53、0.48,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58,P=0.01)。治疗组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与HBsAg水平呈正相关(r=0.54,P<0.05),血清miRNA-155相对表达量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54,P<0.05)。根据是否检测到HBV DNA将治疗组CHB患者分为HBV DNA阴性组和HBV DNA阳性组,HBV DNA阳性组血清miRNA-155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HBV DNA阴性组(P<0.05)。结论CHB患者血清miRNA-122与乙型肝炎相关指标HBV DNA、HBsAg、HBeAg、ALT密切相关,或可用于评价HBV复制情况和CHB的严重程度;血清miRNA-155与HBV DNA载量密切相关,或可用于预测和评价CHB的疗效。
王颖智刘华王文涓高锋杨翠霞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与肿瘤被引量:10
2014年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CEACAM1)又名CD66a或胆汁糖蛋白(BGP),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CEACAM1作用广泛,参与细胞间黏附、增殖、迁移、凋亡、血管生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肿瘤细胞生长、浸润转移、血管生成等均有调节作用。在临床上,CEACAM1有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的良好潜能,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EACAM1与肿瘤的关系特别是其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杨长成王文涓高锋
关键词:肿瘤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