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帅霖

作品数:1 被引量:8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蒸发
  • 1篇入渗
  • 1篇生物炭
  • 1篇施用
  • 1篇施用方式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入渗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水分入渗
  • 1篇旱地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藏农牧科学...

作者

  • 1篇上官周平
  • 1篇李帅霖
  • 1篇王霞
  • 1篇张永旺
  • 1篇王朔
  • 1篇王杉杉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生物炭施用方式及用量对土壤水分入渗与蒸发的影响被引量:85
2016年
研究生物炭施用方式及用量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特性的影响,可为旱区农业与生态建设中应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水文特性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该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研究了3种生物炭施用方式A(施在表层0-10 cm)、B(施在下层〉10-20 cm)和C(施在耕层0-20 cm)和4种质量添加比例(0、1%、2%和4%)对土壤水分湿润峰、累积入渗量及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的影响受施用方式和用量的共同制约。与对照(不施生物炭)相比,A与C施用方式在1%和2%用量均可以减缓湿润峰运移速度,而较高用量(4%)可以促进湿润峰运移;B施用方式2%用量明显促进湿润峰运移,1%与4%用量无明显影响;以入渗时间50 min为例,A4%能显著增加累积入渗量,增量达对照的10.63%(P〈0.05),而B1%、A1%、C2%、C1%、C4%可显著降低累积入渗量(P〈0.05),减少量分别达对照的13.90%、12.46%、8.49%、5.32%、4.66%,其余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在同一施用方式下,除C2%和C1%外,各处理累积入渗量均随生物质炭用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各处理土壤湿润峰运移距离与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且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关系可用Kostiakov入渗经验公式描述,Philip入渗模型可用于描述耕层(0-20 cm)混合生物炭土壤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各处理35d累积蒸发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A4%可显著增加耕层土壤入渗能力,在改良质地较黏土壤入渗性能时,在土壤表层添加较高用量(4%)生物炭效果较好。
李帅霖王霞王朔张永旺王杉杉上官周平
关键词:土壤水分蒸发生物炭入渗旱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