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亚飞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残疾人康复科研项目上海市闵行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偏瘫
  • 5篇卒中
  • 5篇脑卒中
  • 2篇电刺激
  • 2篇偏瘫早期
  • 2篇下肢
  • 2篇下肢功能
  • 2篇脑卒中偏瘫
  • 2篇脑卒中偏瘫早...
  • 2篇功能性
  • 2篇功能性电刺激
  • 1篇电刺激治疗
  • 1篇动功
  • 1篇运动疗法
  • 1篇时长
  • 1篇手功能
  • 1篇偏瘫患者
  • 1篇偏瘫肩
  • 1篇卒中患者
  • 1篇下肢痉挛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胡世红
  • 6篇周亚飞
  • 4篇凌晴
  • 3篇许佳
  • 1篇何嫱
  • 1篇洪洋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康复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许佳胡世红周亚飞陈庆珍凌晴
关键词: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索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6月,9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观察组采用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进行康复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系统下的康复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FMA)评定偏瘫侧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前后两组FMA、BI评分差值无显著性差异(t〈1.044,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4.287,P〈0.01)。结论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有利于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胡世红洪洋凌晴李志帅何嫱许佳乔峰雷陈庆珍周亚飞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
不同时长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下肢功能及痉挛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方法:将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各18例,均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A配合15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B配合30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三组均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其FMA评分及观察组B其CS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早期针对核心肌群的运动控制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偏瘫早期较短时长、较小运动量核心肌群训练相对于长时间、较大运动量能更好地抑制下肢痉挛的产生。
周亚飞胡世红凌晴许佳陈庆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
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偏瘫肩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偏瘫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CCFES)组,每组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CCFE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统计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发生率,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AROM)、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U-FMA)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CCFES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例数比治疗前减少(P<0.05);2组AEMG值、肩关节AROM、U-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CCFES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NMES组(P<0.05)。结论: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用于防治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改善患者肩部及上肢的功能,且优于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
周亚飞陈庆珍李莹莹乔峰雷胡世红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肩功能
脑卒中偏瘫早期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静态坐位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静态坐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行脑卒中早期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2周。每次治疗后测定2组患者维持静态坐位平衡的时长,治疗2周后采用平衡评定与训练仪测定2组患者睁眼静态坐位30s重心移动轨迹长、轨迹面积、X/Y轴重心偏移等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睁眼静态坐位维持时间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心摆动轨迹长度、轨迹面积、X轴重心偏移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2组Y轴重心偏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早期针对核心肌群的强化训练可促进患者静态坐位平衡的重获和维持,提高患者的静态坐位平衡的稳定性。
周亚飞胡世红凌晴陈庆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镜像反馈治疗偏瘫手功能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镜像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疗效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接受镜像治疗,B组患者接受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C组患者接受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镜像反馈治疗,3组治疗均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U-FMA)、组块测试(BBT)、腕关节主动活动角度(AROM)对患者手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域指标——中位频率值(MF)、U-FMA评分、BBT评分以及腕关节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AEMG值、MF值、U-FMA评分、BBT评分以及腕关节AROM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C组AEMG值、MF值、BBT评分以及腕关节AROM分别为(73.17±29.12)μV、(95.67±26.54)Hz、(9.50±3.28)分、(41.75±17.19)°优于A组(57.33±18.47)μV、(77.62±31.10)Hz、(7.15±3.13)分、(26.75±14.53)°和B组(55.61±20.17)μV、(74.45±23.22)Hz、(6.50±3.78)分、(31.50±16.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U-FMA评分分别为A组(25.85±8.38)分、B组(25.40±9.25)分、C组(27.20±9.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镜像反馈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且优于单一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以及镜像治疗。
周亚飞陈庆珍胡世红李莹莹于磊金佳然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手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