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丛

作品数:2 被引量:25H指数:1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视网膜
  • 2篇网膜
  • 2篇黄斑
  • 1篇单抗
  • 1篇视网膜分支静...
  • 1篇视网膜下
  • 1篇水肿
  • 1篇套管针
  • 1篇体腔
  • 1篇腔注射
  • 1篇全氟萘烷
  • 1篇注射
  • 1篇联合激光
  • 1篇联合激光治疗
  • 1篇疗效
  • 1篇膜下
  • 1篇内界膜
  • 1篇内界膜剥除
  • 1篇界膜
  • 1篇静脉阻塞

机构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篇王晓波
  • 2篇吴国基
  • 2篇罗向东
  • 2篇刘丛
  • 1篇张雪岩

传媒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30例30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14眼)单纯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GLP);第2组(16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3次雷珠单抗0.05mL/(0.5mg),每次间隔1mo,第1次注射雷珠单抗7d后行GLP治疗。随访6mo,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变化。结果:治疗6mo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提高,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GLP组(P<0.05)。OCT显示第1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降低236.4±113.0μm,第2组平均降低386.6±195.5μm,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GLP组(P<0.05)。结论: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GLP治疗的效果,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王晓波吴国基张雪岩罗向东刘丛
关键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激光光凝
黄斑区内界膜剥除联合38G套管针应用治疗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残留的疗效
2014年
目的:观察黄斑区内界膜(ILM)剥除联合38G套管针应用治疗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残留的疗效。方法:选取来自厦门眼科中心2008-01/2013-10期间的29例29眼视网膜复位良好、但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残留的患者,分为A组、B组。A组14例14眼,取出硅油后,直接以38G套管针吸除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液体,术闭填充过滤空气。B组15例15眼,取出硅油后,染色并完整剥除黄斑区ILM,范围约4PD,以38G套管针吸除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液体,术闭填充过滤空气。所有病例如在术后1wk复查OCT发现黄斑裂孔形成者,均再行气液交换,填充16%C3F8气体。观察两组病例术后4,8,24wk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复查OCT观察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液体有无残留、有无黄斑裂孔形成及黄斑区形态变化等。结果:两组术后4,8,24wk的BCVA均有提高,B组的BCVA提高值优于A组(P<0.05)。A组术后24wk有7例(50%)黄斑裂孔形成,黄斑区无全氟萘烷残留。B组术后24wk 1例(7%)黄斑裂孔形成,黄斑区无全氟萘烷残留。结论:黄斑区内界膜剥除联合38G套管针应用治疗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残留的方法可以彻底吸除黄斑区视网膜下全氟萘烷,较少出现黄斑裂孔,该方法安全、有效、微创,有效保护了黄斑区视功能。
王晓波吴国基罗向东刘丛
关键词:黄斑内界膜剥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