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立敏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乳状液
  • 4篇解离
  • 4篇光谱
  • 3篇荧光
  • 3篇相互作用
  • 3篇结构特征
  • 2篇荧光强度
  • 2篇疏水
  • 2篇疏水相互作用
  • 2篇水相
  • 2篇解离过程
  • 2篇拉曼
  • 2篇拉曼光谱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结构
  • 1篇荧光光谱
  • 1篇油脂
  • 1篇油脂氧化
  • 1篇脂肪酸
  • 1篇脂氧化

机构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李杨
  • 6篇江连洲
  • 6篇隋晓楠
  • 6篇王立敏
  • 4篇丁俭
  • 3篇王中江
  • 3篇齐宝坤
  • 2篇毕爽
  • 2篇孙红波
  • 1篇马文君
  • 1篇陈思

传媒

  • 4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大豆科技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豆生物解离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18年
生物解离形成的乳状液是限制生物解离技术普及的重要瓶颈,本研究以大豆生物解离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表征不同酶解时间(1、2、3 h)下乳状液粒径分布和乳状液内油脂与蛋白的空间分布,利用拉曼光谱从发色基团、二硫键及油脂-蛋白疏水相互作用角度重点解析乳状液中蛋白质荧光强度减弱机理。结果表明:生物解离使乳状液蛋白被酶解成小分子肽,从油滴表面脱落,导致油滴聚集合并。随着酶解时间延长,乳状液粒径变大,油滴数量减少,呈现出不规则形状;同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随着酶解时间延长荧光强度减弱;拉曼光谱中与相同酶解时间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比较,乳状液发色基团的强度明显减弱,且随着酶解时间延长强度减弱,说明乳状液中油脂-蛋白疏水相互作用屏蔽了分子内部的疏水性基团,使发色基团被掩盖,导致乳状液中荧光强度减弱。
江连洲王立敏隋晓楠毕爽丁俭张亮高宇扈莹莹李杨
关键词:乳状液荧光强度拉曼光谱疏水相互作用
大豆生物解离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结构特征
2019年
生物解离形成的乳状液是限制生物解离技术普及的重要瓶颈,本文以大豆生物解离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表征不同酶解时间(1、2、3 h)下乳状液粒径分布和乳状液内油脂与蛋白的空间分布,利用拉曼光谱从发色基团、二硫键及油脂-蛋白疏水相互作用重点解析乳状液中蛋白质荧光强度减弱机理。结果表明:生物解离使乳状液蛋白被酶解成小分子肽,从油滴表面脱落,导致油滴聚集合并。随着酶解时间延长,乳状液粒径变大,油滴数量减少,呈现出不规则形状;同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荧光强度随着酶解时间减弱;拉曼光谱中,乳状液相对于相同酶解时间下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发色基团强度明显减弱,且随着酶解时间延长乳状液中发色基团强度越弱,说明乳状液中油脂-蛋白疏水相互作用屏蔽了分子内部的疏水性基团,使发色团被掩盖,导致乳状液中荧光强度减弱。
江连洲王立敏李杨毕爽丁俭张亮高宇扈莹莹隋晓楠
关键词:乳状液荧光强度拉曼光谱疏水相互作用
生物解离大豆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结构被引量:2
2018年
以不同酶解时间(1、2、3 h)、不同酶添加量(1%、2%)生物解离大豆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探究乳状液中乳滴聚集机制、结构特征及分子间相互作用。通过乳状液中蛋白水解度、显微镜观察、Zeta电位、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荧光色谱等指标的测定发现:经过蛋白酶酶解,乳状液中蛋白水解度在7%左右;生物解离使乳状液蛋白被酶解成分子质量较小的肽段,乳状液油脂与蛋白之间的亲和力降低,乳滴出现聚集,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SDSPAGE条带上出现了由二硫键引起的大分子质量的蛋白聚集体;另外,乳状液荧光光谱中,乳状液相对于相同酶解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减弱,可能是由磷脂的存在、蛋白质-油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蛋白质聚集体导致。
王立敏马文君孙红波寻崇荣张丽江连洲隋晓楠李杨
关键词:乳状液结构特征荧光光谱分子间相互作用
5种不同植物油脂氧化程度与脂肪酸比例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7
2017年
选取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5种植物油脂为研究对象,在180℃加热氧化的过程中,测定不同油脂中脂肪酸比例变化规律,与共轭二烯值(CDV)、p-茴香胺值(p-AV)和己醛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加热相同时间油脂的氧化程度与脂肪酸组成有显著性差异,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氧化敏感性较高;对CDV、p-AV和己醛含量与脂肪酸比例之间相关性分析可知椰子油的SFA/UFA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相关性R值在0.9以上;大豆油、玉米油C18∶0/C18∶1,C18∶1/C18∶2脂肪酸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相关性R值在0.8以上,葵花籽油的C16∶0/C18∶2,C18∶0/C18∶2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0.85以上,而菜籽油的脂肪酸比例C16∶0/C18∶1,C18∶0/C18∶1,C18∶1/C18∶2,SFA/UFA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R≥0.8。油脂中脂肪酸比例与油脂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利用不同特征脂肪酸比例参数可以表征不同植物油脂的氧化程度,为油脂氧化研究提供参考。
丁俭齐宝坤王立敏王中江隋晓楠李杨江连洲杨淇文
关键词:油脂氧化
生物解离大豆乳状液中蛋白质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以不同酶解时间(1、2、3 h)、不同酶添加量(1%、2%)生物解离大豆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乳化活性指数(emulsion activity index,EAI)和乳化稳定性指数(emulsion stability index,ESI)、表面疏水性、氨基酸分析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乳状液蛋白质/多肽表面性质及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随着酶解的进行,乳状液中蛋白质由致密有序的网状结构变为疏松、多孔结构,EAI和ESI呈逐渐降低趋势;同时,疏水性氨基酸比例增多,表面疏水性指数(S_0)下降,由于疏水性残基之间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发生聚集,对蛋白质的疏水区域产生屏蔽作用,导致S_0下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随着酶解程度的增加,α-螺旋、β-折叠结构减少,无规则卷曲结构增加,表明酶解过程中引起了分子间作用力变化,导致乳状液蛋白质的构象变化。上述结果是酶解过程中乳状液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生物解离乳状液破乳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王立敏陈思丁俭齐宝坤王中江江连洲隋晓楠Olga OlegovnaBABICH李杨
关键词:表面疏水性氨基酸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大豆分离蛋白与花青素非共价及共价作用对蛋白构象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为对比解析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体系中非共价/共价作用对蛋白质构象变化规律的影响,以非共价结合(pH 7.4、2 h)和共价交联(pH 9、24 h)2种作用机制为处理手段,以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浊度测定、结合度测定、凝胶电泳分析、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法研究复合体系中蛋白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体系中,pH 9、24 h条件下样品4~6(20∶1、10∶1、5∶1,m/m)电泳图谱中有大分子衍生物生成,由此说明其形成共价复合物。共价交联处理(pH 9、24 h)样品4~6(20∶1、10∶1、5∶1,m/m)的浊度值低于非共价结合处理(pH 7.4、2 h)样品1~3(20∶1、10∶1、5∶1,m/m),且复合物4~6中花青素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亲和能力较强;随复合物中花青素含量的增加,花青素会降低蛋白的荧光强度使色氨酸残基暴露于较为亲水环境中,表明复合样品4~6的荧光猝灭效果明显,共价交联作用强度大于非共价结合作用;在低比例(20∶1,m/m)中,复合物1、4中的蛋白红外光谱吸收强度明显下降,表明复合物中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改变,且样品4中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结构相对含量较高,这表明复合物中花青素共价交联机制对蛋白的解折叠能力较强,结构易展开。
孙红波李杨王立敏董济萱隋晓楠齐宝坤王中江江连洲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非共价作用构象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