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田 作品数:9 被引量:5 H指数:1 供职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政治法律 历史地理 经济管理 更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法研究(笔谈) 2025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国际法发展、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传统资源。2024年10月,沈阳师范大学举办“涉外法治建设高端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法学术研讨会”,以此为契机,本刊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问题,特邀国内著名法学专家贡献智慧。国际法和法律史学的专家、学者既基于宏观理论作述评、展望,也聚焦具体领域、制度等微观研究,从自身专业角度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彰显中国智慧、中国方法、中国特色与中国贡献,传达中国自主法学体系的声音,坚定中国自主法学体系的立场。 杨泽伟 霍存福 韩立余 廖凡 何志鹏 江国青 武航宇 武航宇 张田田 隋军 万文杰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法学体系 法律史学 法学专家 民国书商伪造清人判词举隅:以平襟亚改两则刑部驳案为名吏“妙判”为例 2022年 民国书商平襟亚出版的“清代名吏判牍”系列中的部分内容可疑,其中两则“妙判”均改编自乾隆朝刑部驳案。平襟亚改《驳案续编·刨坟掘棺偷窃二次》为《曾国荃判牍·开棺见尸之妙判》,通过改变原案情节和审级,将本系从州县到皇帝各级均参与的死刑案件变换由地方直接审结,将本属于刑部的纠错意见安插在曾国荃名下。在编造《袁子才判牍·借端诬陷之妙判》时,平襟亚虽效仿《驳案新编·擅用赦字世表字样拟徒》中由重改轻的裁决思路,却将乾隆帝处理文字狱的综合考量,错置为袁枚的宽仁主张。两则“妙判”是典型伪作,具备共性,据此解析平襟亚作伪手法及动机,有助于对同编者及同时期出版的其他清人判词明辨真伪、去伪存真。 张田田 池贝贝《清代名吏判牍》辨伪--从《张船山判牍》切入 "清代名吏判牍"系列文学作品,由民国"襟霞阁主"编写,以"妙判"形式描绘曲折情节,借用"名吏"效应吸引读者眼球。"名吏判牍"有作伪成分,集中体现便是《张船山判牍》,其中流传甚广、引用甚多"拒奸杀人之妙判""报仇杀人之妙判... 张田田 徐华宋代'以违制论'立法初探--以《庆元条法事类》为中心 "以违制论"在宋代立法中多见,其创制遵循"以……论"的"同真犯"原理、本于"制书有违"条,其针对事项多样,立法意图复杂,规则的理解与适用存在... 张田田试论《大清律例》律目的局限 被引量:4 2017年 《大清律例》难记难查,其目录缺陷可从定律、读律两方面分析:律例合编体例下的文题不符现象表现为条例与律目难兼容、律目概括律意不准确等,因而妨碍读律者检索利用,如习律者经由律目难以系统深入地了解律例知识,司法者仅能受限地借助律目来断案与整理案例等。受传统法律思维追求具体化的影响,律目的局限难以去除,清人的对策主要是熟读全律,直至晚清以概括主义修立新刑律,旧律目录才被舍弃。 张田田关键词:大清律例 刑律 律学 迷雾与历史现场——读李欣荣《自创良法:清季新刑律的编修与纷争》 2018年 一关于清末修律,既然法史必修,清末必列,也就无人不知。但如何了解这段历史?法史研究者若对近代史无专门涉猎,以笔者自身为例,要么在本科教学中,根据法制史教材有限的篇幅中得到清末修律的一鳞半爪,并在更加有限的授课学时中进一步简化内容,形成"礼法之争"的某种"刻板印象";①要么在"中国刑法史"等研究生课程中,为吸引部门法专业硕士生而从清末修律切入传统法制与时代巨变。 张田田关键词:清末修律 编修 刑律 清季 良法 政策与对策:清代的孝道国策与虚假诉讼 2020年 前言:孝道国策语境中的不实指控1750年,贵州一位30岁的苗女阿骂被杀,1下手的是她弟弟,主使者是她母亲。阿骂之母想要利用天生残疾而未婚的女儿阿骂的死亡,诬告前不久刚收回她家租种土地的前地主,这一诡计被很多族人反对。乡约(community leaders)在数次调解失败后,决定将这起命案送官。根据清律规定,阿骂之母依"杀子孙图赖人"罪名,原本应被判发附近充军;但因1750年9月4日的大赦,她在1751年的覆审中被释放了。阿骂的弟弟,听从母亲命令杀死了姐姐,犯下逆伦(violating fundamental human ethics)重罪,被判处斩立决。 杜乐 张田田关键词:地方官 父母权威 清代法律 《唐律疏议》中的“及”字例析--传统中国的立法技术一瞥 被引量:1 2014年 展现中国古代立法技术的"八字例"中,包括"及"字。唐律以"及"字分隔特定内容,其适用情形可分为两类:一是开放式地列举典型事项以描述大略,常见于对人、事、物的解释说明;二是穷举各种可能以限定范围,常见于描述行为及多个行为人之间相互牵连的关系。定律广泛使用"及"字,而不拘泥于"同罚"。律条中用"及"字,符合"互文省文之法",体现轻重权衡之理,集连贯与分类效应于一字中,提示异质同构、异事同罚的条件性。律典中所用的"及"字,往往是在含混列举与准确分隔之间切换,体现了法律用语在细致与简约中求取平衡。 张田田关键词:《唐律疏议》 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