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楠
- 作品数:9 被引量:11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从“单线推进”到“空间协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实践历程与发展进路被引量:6
- 2019年
- 中国以中心城市高速发展层级辐射外围郊区或农村的早期城镇化发展选择,是基于西方的城市、郊区、农村依次城市化的“单线推进”经验。但人口先向城市集中再向外围扩散的西方道路,在中国早期的“以乡补城”实践中已经因城市中心人口过密、版图过度扩张而引发诸多问题,且坚持“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也未能打破“城市独大”的发展格局。在评述学界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争议的基础上,明晰中国仍处于城镇化阶段,但同时郊区化、逆城镇化现象叠加。中国城镇化道路从尚未进入郊区化或逆城镇化阶段的“单线推进”模式,向城市、郊区、农村和谐共进的“空间协同”模式变革,不仅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强适宜性,而且是促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推动城市有度、郊区有界、农村有质的协同发展,全面加速一体化进程,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城镇化的“新型”之义。
- 徐晓军张楠楠
- 关键词:城镇化
-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错位及其应对
- 2017年
- 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城市文化上的完全融入与经济上的非融入,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上的错位状态,并成为该群体各种侵财型、情绪型"创新"性风险行动的根源。因此,通过文化重构与经济提升的方法,纠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上的错位,使该群体在文化与经济上的融入同步,是从源头治理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
- 徐晓军张楠楠师璐瑶
-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经济融入
-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被引量:24
- 2020年
- 边缘性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偏重外在结构性排斥的边缘情境取向和偏重内在心理体验的边缘心理取向,并普遍认为个体的社会边缘化遵循"从结构到心理"的常规路径。本文基于"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概念工具,对中国失独者因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而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主动建构并逐渐封闭形成心理边缘,进而演化出从"心死"到"孤老"的结构边缘化三阶段进程加以分析,表明个体社会边缘化还存在非常规的"心理-结构"路径,并据此建构了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双重路径模型。因此,应对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关键是根据边缘化演进规律建立阶段性的截断机制,在关注外部结构性帮扶时,需更加重视个体内在心理边缘的疗愈。
- 徐晓军张楠楠
- 关键词:边缘性边缘情境
- 选择性边缘与社会适应:失独者的边缘行动及其异化困境被引量:2
- 2018年
- 从边缘化理论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对失独人群边缘化进程的分析,试图为失独者适应社会探索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对失独者边缘化行动性质的认知差异,是导致失独者主观建构的边缘化体验与客观边缘化事实间偏差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在于他人对失独者选择性边缘行动的否定和消极回应。由于失独事件本身已给失独者造成了情感性重创,主观上的干预策略有限且很难取得效果。因此,在理解失独者选择性边缘行动的基础上,缩减失独者主观边缘行动与客观边缘事实之间的偏差,或可成为减缓和阻止失独者边缘恶化的关键举措。
- 王东张楠楠徐晓军
- 关键词:边缘化社会适应
- 提升安全感:失独父母依恋关系的重建被引量:6
- 2017年
- 安全的依恋是失独父母社会互动网络维持与安全需求满足的重要条件。失独事件使失独父母的自我依恋逐渐异化、错乱,最终陷入角色忧虑中的依恋焦虑;与此同时,对他人的依恋也相继中断、焦虑,直至形成文化消极影响下的依恋排斥。不安全专注型、不安全冷漠型、不安全恐惧型依恋成为失独父母情感依恋的主要类型,进而导致失独父母在社会互动网中安全感的全面丧失。因此,在家庭治疗观的理念指导下,重建安全的依恋关系,全面提升该群体的安全感,是失独父母社会再融入的前提。
- 徐晓军张楠楠师璐瑶
- 关键词:依恋安全感
- 选择性边缘化与结构性控制的逃离被引量:1
- 2016年
- 受高度的显性控制、公共控制向"私域"渗透以及受刚性控制下的结构壁垒的影响,当代中国形成了无逃离、无补偿的刚性社会分层结构。这一分层结构的非弹性化特征,使个体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逃离缓冲机制。选择性边缘化具有"可逃离""可补偿"的特性,因此,当个体在不适应、不满足和不融入分层结构时,就会主动寻求选择性边缘化的定位,以逃离社会结构的控制,谋求利益补偿的可能。
- 师璐瑶张楠楠
- 关键词: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结构边缘化
-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
- 2020年
- 在决胜脱贫攻坚后如何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乡村振兴的整体性、长期性与脱贫攻坚的局部性、紧迫性之间的客观差异,导致两大战略的对接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在系统认识脱贫攻坚战略要义与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定位的基础上。
- 徐晓军张楠楠
- 关键词:脱贫攻坚逻辑转换对接
- 新冠疫情下的城市社区之治被引量:3
- 2020年
- 新冠疫情初期社区防控行动迟缓暴露出我国城市社区参与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逐渐从以往的"单位制"转向"社区制",尝试走出全能主义国家模式。但在单位制路径依赖和国家强化基层控制的双重影响下,传统单位制并未完全退场,而是通过渗透、吸纳等方式隐性延续,从而形成了中国现行城市社会治理实质上的单位制与社区制并行的模式。"单位制"的隐性延续,使居民、单位、社区三者间的协调机制紊乱、力量分化,社区治理合力难以形成。因此,国家控制力和社区自治力作为决定社会治理形态的关键因素,未来还将在中国的城市持续并行。在社区自治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适当地调整好国家的控制力度,培育社区自治力的适度成长,促进单位制与社区制的良性合作,成为后疫情时代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
- 张楠楠徐晓军
- 关键词:单位制社区制
-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被引量:71
- 2019年
- 在决胜脱贫攻坚后如何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乡村振兴的整体性、长期性与脱贫攻坚的局部性、紧迫性之间的客观差异,导致两大战略的对接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在系统认识脱贫攻坚战略要义与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实现政策指向由“特惠定制”面向“全民普惠”、战略主体由“特困群众帮扶”转向“精英培植”、产业发展由“快速脱困”定位“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聚焦更高标准的“乡风文明”四个维度上的逻辑转换,才能破解乡村振兴对接脱贫攻坚的困境。而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对接的过渡时期,虽然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做好了基础性准备,但脱贫攻坚引发的乡村新矛盾与高返贫风险等挑战依然存在,必须处理好分配矛盾以促进平等共享、构建脱贫后续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才能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 徐晓军张楠楠
- 关键词: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