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娟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底栖动物
  • 1篇生物评价
  • 1篇生物学评价
  • 1篇水库沉积物
  • 1篇水质
  • 1篇水质生物
  • 1篇水质生物评价
  • 1篇水质生物学评...
  • 1篇提纯
  • 1篇提纯方法
  • 1篇污染
  • 1篇古生态
  • 1篇硅藻
  • 1篇洱海
  • 1篇沉积物

机构

  • 2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姜仕军
  • 2篇唐红渠
  • 2篇刘娟
  • 1篇张恩楼

传媒

  • 2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洱海底栖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对水质生物学评价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解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组成及分布规律,2012年3月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在设置的42个样点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8头,隶属于14个分类单元,其中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离底栖摇蚊(Benthalia dissidens)和似羽摇蚊(Chironomus cf.plumosus),相对丰度分别为57.0%、20.3%和12.0%。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49.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8.68 g·m-2。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揭示,洱海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北、中、南三个生物群系的分布格局。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Goodnight指数和BPI指数的生物评价显示,洱海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且南部污染程度较北部严重。对比历史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洱海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逐步发生改变,优势种由原来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分离底栖摇蚊转变为耐污能力更强的霍甫水丝蚓和似羽摇蚊,群落单调且优势度高,显示洱海水质发生了衰退。
段昌兵姜仕军张恩楼刘娟唐红渠
关键词:底栖动物水质生物评价洱海
沉积物硅藻提纯方法的优化被引量:2
2013年
传统的湖泊沉积物硅藻提纯方法存在周期较长、过筛会损失某些特定硅藻种类等问题,从而造成硅藻群落分析出现偏差。基于硅藻提纯的实验原理和传统沉积物硅藻提纯技术,选取广东三个典型水库的沉积物的五个不同样品,设置了三组优化实验,建立了一套适合水库沉积物硅藻的提纯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纯和富集水库沉积物中的硅藻,在简化实验操作的同时,明显缩短了提纯时间,并且更有利于其后硅藻壳体种属的鉴定,在水库沉积物硅藻群落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娟段昌兵唐红渠姜仕军
关键词:水库沉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