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静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塌岸
  • 2篇黄河
  • 2篇黄河上游
  • 2篇河段
  • 1篇引黄
  • 1篇引黄灌区
  • 1篇淤积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类型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储量
  • 1篇遴选
  • 1篇聚类
  • 1篇聚类法
  • 1篇聚类方法
  • 1篇类方
  • 1篇灌区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高静
  • 2篇舒安平
  • 1篇赵广帅
  • 1篇段国胜
  • 1篇李发东
  • 1篇李芳华
  • 1篇李运生
  • 1篇张欣

传媒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塌岸引起河道横向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现场考察及实测资料分析,依据河岸物质来源及组成将黄河上游崩塌河岸划分为粘性河岸及非粘性风沙堆积河岸两大类,前者可分为平面崩塌、弧形滑动崩塌和复合式崩塌3种类型,后者表现出非粘性河岸的表层滑移及平面崩塌两种形式。进一步以磴口、乌海河段为例,分析粘性河岸和风沙堆积河岸的塌岸特征,并结合近10年的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河岸线崩退变化规律,揭示塌岸引起河道横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粘性河段的塌岸后退距离大于风沙堆积河段,局部河段短期出现凹退凸淤的动态岸线变化特点,但全河段长期仍然处于总体淤积的态势。
舒安平高静李芳华
关键词:黄河上游塌岸淤积河道
基于聚类法的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塌岸因子遴选及塌岸程度分级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研究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宁蒙河段)塌岸,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2方面进行了塌岸影响因子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遥感影像解译及实地测量塌岸数据,结合监测期间的水文、地形、气象等资料,基于2006—2010年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建立塌岸量与主要因子之间表达式,根据回归系数对主要影响因子的贡献度进行排序。结合聚类分析对黄河上游典型塌岸河段进行分类分级。结果表明:研究河段的水动力条件流速及河岸坡度是宁蒙河段塌岸的主要因素,典型河段的塌岸聚类结果与现场观测值基本一致,为宁蒙河段塌岸建立了一种比较可靠的评价模式。
舒安平高静段国胜张欣
关键词:黄河上游聚类方法
黄河下游灌区土壤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被引量:6
2014年
土壤碳(C),特别是土壤有机碳(SOC),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理解 SOC 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未来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具有50年以上的引黄灌溉历史,长期引黄灌溉对区域土壤C储量和分布的改变毋庸置疑。以往关于土壤C的估算多集中于较大尺度,受采样数据量和大区域环境因素复杂变异影响,结果经常出现较大差异,并且对于大型水利灌溉对土壤 C 分布的长期影响研究较少,尤其对于我国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壤 C 分布的研究稀缺。本文通过收集黄河下游鲁、豫灌区相关统计资料,灌区土壤、水文资料等,分7层(0~5 cm、5~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采集0~1 m剖面土壤样品,利用GIS空间差值、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土层、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CD)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区长期引黄灌溉条件下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面积54153 km2)1 m土层总碳(TC)储量为1045.13 Tg,SOC储量达815.76 Tg,其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分别占23.44%,20.06%,18.95%,18.83%,18.72%。估算1 m土层耕地和荒地SOC储量分别约为610 Tg和18.99 Tg,而草地和林地仅为25.97 Tg和16.41 Tg;不同土壤成土类型之间,半水成土所占的比例最大(约77.82%),初育土最小(约5.49%)。1 m土层平均总碳密度(TCD)为(19.37±1.48) kg·m^-2,而平均有机碳密度(SCD)为(15.12±1.14) kg·m^-2,其变化范围从荒地的(14.98±0.91) kg·m^-2到林地的(16±1.15) kg·m^-2,同一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各层储量变化略有不同,主要是受人类活动、植被凋落物输入以及地下水环境等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间SCD则介于�
赵广帅李运生高静李发东
关键词:碳储量碳密度引黄灌区土地利用土壤类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