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翾潞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形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形变
  • 1篇地壳形变特征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谣传
  • 1篇地震应急
  • 1篇断陷带
  • 1篇形变场
  • 1篇形变特征
  • 1篇应急技术
  • 1篇震前
  • 1篇山西断陷带
  • 1篇速率
  • 1篇区域重力场
  • 1篇重力场
  • 1篇网络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变换

机构

  • 5篇山西省地震局
  • 4篇太原大陆裂谷...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王翾潞
  • 3篇宁亚灵
  • 3篇程紫燕
  • 1篇郄晓芸
  • 1篇吴昊昱
  • 1篇沈晓松
  • 1篇刘瑞春
  • 1篇闫正萃
  • 1篇路尧
  • 1篇董康义

传媒

  • 2篇山西地震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高原地震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利用空间大地测量资料研究临汾盆地及边界断裂形变场演化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临汾盆地及其周缘的GPS和In SAR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面应变等水平形变特征量以及罗云山断裂(南段)上盘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综合研究汶川M 8.0地震前后临汾盆地及边界断裂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汶川M 8.0地震的发生引起临汾盆地及周缘形变场的动态调整,罗云山断裂南段至峨嵋台地北缘断裂应变率场由弱张性活动转为较强的压性活动状态,最大面应变率由1.5×10-8/a变为-3.1×10-8/a,SBAS-In SAR结果同时显示,罗云山断裂(南段)上盘于2009年起由下降转为隆起,在形变场动态调整过程中发生河津M 4.8地震,之后该区域应变率场恢复背景状态;汶川M 8.0地震有利于在山西断陷带南段北东东向断裂间形成压性应变积累,对河津地M 4.8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宁亚灵吕海杰程紫燕王翾潞韩磊
关键词:GPS临汾盆地
利用陆态网络基准站资料研究山西断陷带近期地壳形变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陆态网络GPS基准站资料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内部以及相对于周边地块的基线时间序列,并基于均匀应变模型计算了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和山西南部至晋豫交界的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1)陆态网络山西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微动态变化特征。(2)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第一剪应变和最小主应变自2012年10月起减小,山西大同至河北张家口和山西大同至北京延庆的基线同期出现缩短,可能表明该区域北东向的右旋剪切和压性应变在逐渐增强。(3)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张性剪切应变2014年5月起出现的短期增强与涿鹿4.3级地震震源机制较为一致,可能与此次地震有关,该短期变化在震后逐渐恢复。
刘瑞春沈晓松王翾潞
关键词:GPS连续站山西断陷带地壳形变
地震谣传的新特点与对策研究
2012年
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10年发生的3次地震谣传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地震谣传在现代新媒介下的传播新特点及规律,并根据其新特点提出应对地震谣传的策略建议,为政府部门和地震部门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参考和依据。
吴昊昱闫正萃董康义郄晓芸王翾潞
关键词:地震谣传
利用小波变换研究民乐M6.1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
2015年
对民乐M 6.1地震前4年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进行小波分解,结果表明:重力异常变化一阶小波分体呈现随机性与局部性,反映浅层和局部质量变化引起重力变化;二阶小波分解与地质结构一致,反映断层活动引起的重力变化;三阶小波分解结果表明,在民乐M 6.1地震前,重力显著改变,显示深部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引起此次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四阶小波分解反映深部物质状态引起重力变化,对此次民乐M 6.1地震反应不明显。地震发生后,震区构造活动减弱,各阶小波分解对地震反应不明显。
宁亚灵吕海杰程紫燕王翾潞韩磊
关键词:重力场小波分解
地震应急技术部门在地震中的作用简述被引量:2
2015年
地震应急技术部门负责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维及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在地震发生后,负责提供应急指挥场所和震区基本情况、辅助决策建议、地震应急专题图等文件、图件。在国内最近几次影响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政府和社会民众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产品。
程紫燕路尧王翾潞宁亚灵
关键词:地震应急应急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