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婷婷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1篇新作
  • 1篇叙事
  • 1篇阎连科小说
  • 1篇人性
  • 1篇善念
  • 1篇死亡叙事
  • 1篇屠杀
  • 1篇内蕴
  • 1篇人道主义
  • 1篇忏悔
  • 1篇小说
  • 1篇南京大屠杀
  • 1篇极致
  • 1篇兼及
  • 1篇反抗
  • 1篇反抗意识
  • 1篇《南京大屠杀...
  • 1篇《慈悲》
  • 1篇病变
  • 1篇残疾

机构

  • 3篇安徽大学

作者

  • 3篇杨婷婷
  • 2篇王达敏

传媒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肉与灵的极致病变——论阎连科小说底层人物的两种残疾
2017年
阎连科对世俗乡间的关注表现为对其笔下人物的身体疾病的描写和由此而生的精神残缺的揭示。文章对阎连科小说中"肉"与"灵"的双重疾患的交织进行梳理,旨在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肉"象征着身体残障,与之对应的"灵"则象征着精神病症,浮于表层的"肉之伤"引发出更深层次的"灵之痛",令人深思。
杨婷婷王达敏
论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人道主义内蕴被引量:1
2016年
张纯如在强烈的个体意识驱使下选择揭开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真相,运用战争亲历者的回忆重现血腥残暴的屠杀事实,探析人性之渊。同情和人道主义在战争期间的展现很值得深究。书中关于人性的呈现是朦胧而有张力的,尤其是两个参战士兵在战后不彻底的忏悔与反思,透析出忏悔意识停留在初级阶段。但是,在这里忏悔精神体系的建构是运用物质的外化,这种程度的人道主义只能称其为闪现。
杨婷婷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人性人道主义忏悔
直指死亡的三个事件——论路内新作《慈悲》兼及其他被引量:1
2017年
路内小说中有一种拷问人性的力量,他将脑中漫长而又残酷的故事,写成了一部有关死亡的《慈悲》。死亡具有三个特性,即不可替代性、不可逆转性和不可经验性。人性最珍贵的一面,可以用死亡进行分解。《慈悲》字里行间的态度审慎又虔诚,将父辈的苦难呈现给读者,纵向描绘出苯酚厂的工人水生几十年的血泪史。生存处境由时代背景左右,但也可能与疾病、平庸的恶等因素相关。截取小说中三个死亡事件,兼及与《慈悲》相勾连的其他含有死亡的作品,可分析出路内新作中渴望表达的反抗死亡与心存善意这两种生死观。
杨婷婷王达敏
关键词:《慈悲》死亡叙事反抗意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