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会

作品数:8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经济发展
  • 2篇县域
  • 2篇城市
  • 1篇动因
  • 1篇中国区域经济
  • 1篇中国区域经济...
  • 1篇省域
  • 1篇农民
  • 1篇农民收入
  • 1篇农民收入增长
  • 1篇农民收入增加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经济
  • 1篇农业经济发展
  • 1篇区域经济
  • 1篇驱动因子分析
  • 1篇主体功能区
  • 1篇位序-规模法...
  • 1篇县域经济
  • 1篇县域经济发展

机构

  • 5篇辽宁师范大学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李会
  • 5篇王利
  • 3篇任启龙
  • 2篇赵彪
  • 1篇周侃
  • 1篇刘传明
  • 1篇毛广雄
  • 1篇张春梅
  • 1篇赵东霞
  • 1篇申玉铭
  • 1篇徐丹蕾

传媒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面板数据的辽宁省人均农民收入增长预测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辽宁省14个地级市地区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各地区发展水平随时间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传统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不能兼顾变量的时间变化以及对象差异特点,预测的准确性不高。文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兼顾各对象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考虑时间因素)和农业自身结构的特点,并同时获得多个对象模型。对各个地区做出预测。然后进一步得到全省(农业人口加权)数据,结果更准确。
李会王利任启龙徐丹蕾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面板数据
辽宁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运用分形模型,从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辽宁省城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级规模方面,计算了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并讨论了辽宁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及其特点;空间结构方面,运用分形理论的关联维数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辽宁省城镇体系总体特征: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较均衡,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发育较为成熟;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城市分布呈现条带状的特点。
李会王利赵彪
关键词:空间结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被引量:23
2017年
选择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以国家5年规划期末年份为时间节点,从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优化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主成分的综合加权法计算了中国2000年以来省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结果表明:1)各省域间经济实力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实力的提升表现为由东部沿海逐渐向内陆扩展;2)研究期内各省的经济水平虽均有较高幅度的提升,但东强西弱对比格局基本未变,沿海省份优势明显;3)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北移,经济活力向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省份集聚。采用泰尔指数对中国三大地带和六大区域的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区间经济趋向均衡,区内经济向优势区域集中。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消费是所选因素中最重要的经济影响因素。
任启龙王利李会
关键词:经济发展省域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空间极化现象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以辽宁省100个区(市、县)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和职工人均工资作为测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运用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03—2015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空间极化演变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水平变化大于生活水平变化,生产水平的差异和空间极化呈减小趋势,生活水平的差异和极化呈微弱增大趋势;从分区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差异表现为区内差异,空间极化现象减弱。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李会王利赵东霞
关键词:县域经济极化
京津冀地区县域环境胁迫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被引量:16
2020年
环境胁迫反映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污染物输出对区域环境系统产生的综合压力。本文基于县域污染物排放和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库,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县域环境胁迫指数(ESI),解析2012—2016年京津冀地区环境胁迫的时空格局及各类主体功能区环境胁迫特征,并针对县域环境胁迫的空间效应,在STIRPAT模型框架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定量估计县域环境胁迫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面临的环境胁迫态势显著缓解,2012年以来ESI降幅达到54.68%。其中,以北京、唐山、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区以及滨海新区下降最为显著,县域环境胁迫程度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呈梯度递减,到2016年环境胁迫高等级县域已经消除;②5年间京津冀地区县域环境胁迫的空间溢出效应趋强,并在津唐地区呈现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③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两类城市化地区是京津冀水气环境的主要承压区,其环境胁迫程度占京津冀地区全域的65.98%,仍然是环境污染防治与管控的重点区域;④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县域环境胁迫的控制性因素,此外还受环境处理技术水平、农业生产投入强度、国土开发强度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影响;⑤各驱动因素对县域环境胁迫的驱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需针对驱动力作用强度及其空间差异,采取差别化环境治理与源头减排对策,精准提升京津冀地区环境协同管制效果。
周侃李会申玉铭
关键词:环境胁迫主体功能区
东北地区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以东北地区37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表征城市用地规模,结合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近20 a来东北地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的整体趋势,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幅度指数(UEI)来分析不同规模和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市用地扩张差异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用地规模总体均衡度下降,差距在不断扩大,城市体系简单;城市用地扩张速度呈现"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大城市"的特点,城市间用地扩张差异较大,且城市建成区的外延扩张、粗放利用状况较严重。地形条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建设和政府政策是影响东北地区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
李会王利任启龙赵彪
关键词:城市用地扩张位序-规模法则
中国物流企业时空格局演化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文章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和核密度分析方法对2005年以来的物流企业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5—2018年中国物流企业增长具有阶段性特征,并呈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发展态势。(2)区域尺度上呈现南多北少、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南北方比重较为稳定,东部降低,中西部增加;省级尺度上呈现以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向沿海和沿长江流域集聚的格局;城市尺度上由一线城市逐步扩展到中小城市。(3)研究期内物流企业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集聚中心数量和范围持续扩展,并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稳定性和路径依赖。经济因素、政府规划、交通区位是影响物流企业宏观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李会任启龙毛广雄毛广雄
京津冀城市物流联系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7年三期数据,采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京津冀城市物流联系时空演变,并剖析城市物流联系强度的驱动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2005—2017年物流联系强度增长经历了快速到缓慢的过程,物流功能疏解降低了北京的增速,河北省各城市增长显著,京津两城市物流联系强度占比虽持续降低,但物流联系量集中于京津两地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京津冀城市物流网络结构日趋复杂,京津两城市网络资源控制力下降,河北各城市网络参与度与资源控制力大幅提升,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中心的多核心发展态势;(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水平和物流专业化程度是京津冀物流联系的持续驱动,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物流联系的驱动力由基础设施及物流专业化建设驱动,向以外向型为主的工业化驱动转变,进而向以出口加内需消费的双驱动转换。
李会李会张春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