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姗燕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84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插入
  • 2篇导管插入术
  • 2篇封堵
  • 2篇封堵器
  • 1篇导管封堵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室间隔
  • 1篇室间隔缺损
  • 1篇缺损
  • 1篇先天
  • 1篇先天性
  • 1篇先天性心脏
  • 1篇先天性心脏病
  • 1篇介入
  • 1篇介入治疗
  • 1篇经导管封堵
  • 1篇经导管封堵治...
  • 1篇间隔缺损

机构

  • 2篇解放军第18...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2篇倪建毛
  • 2篇王强
  • 2篇侯新明
  • 2篇曾海珍
  • 2篇杨尚凌
  • 2篇熊宁
  • 2篇吴姗燕
  • 1篇朱东升
  • 1篇秦永文
  • 1篇朱东声

传媒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2006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途径治疗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经导管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及球囊扩张对9例(男6例,女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3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1例)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年龄4~25(12.5±6.7)岁。在透视及超声监视下通过建立轨道释放封堵器或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并分别于术后1、3、6月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完全封堵8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10min后造影显示分流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但无心肌受损表现.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导管途径治疗部分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熊宁王强杨尚凌倪建毛吴姗燕曾海珍侯新明朱东声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导管插入术封堵器
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2007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途径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采用VSD封堵器对13例(男8例,女5例)VSD(4例合并膜部瘤)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4—35岁,平均(15.2±10.7)岁,胸部超声提示VSD的直径为4—12mm,平均(5.4±1.2)mm。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视下通过建立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成功率为92%。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完全封堵1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10min后造影显示分流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但无心肌受损表现,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1例嵴内型VSD由于距主动脉较近,封堵未成功。结论:采用经导管途径治疗VSD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熊宁杨尚凌王强侯新明朱东升倪建毛吴姗燕曾海珍秦永文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导管插入术封堵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