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勇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纳米
  • 1篇电荷
  • 1篇电子效应
  • 1篇旋涂
  • 1篇旋涂法
  • 1篇循环载荷
  • 1篇载荷
  • 1篇织构化
  • 1篇润滑
  • 1篇石墨
  • 1篇石墨烯
  • 1篇碳材料
  • 1篇碳纳米管
  • 1篇铅笔
  • 1篇铅芯
  • 1篇力学性能
  • 1篇摩擦副
  • 1篇摩擦副表面
  • 1篇摩擦磨损性能
  • 1篇摩擦学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5篇薛勇
  • 4篇张俊彦
  • 4篇张斌
  • 3篇杨保平
  • 2篇高凯雄
  • 1篇梁爱民
  • 1篇强力

传媒

  • 1篇表面技术
  • 1篇材料导报
  • 1篇材料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MoS<sub>2</sub>薄膜摩擦磨损性能及摩擦微观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MoS2作为一种润滑剂已被广泛应用和研究,但是其在摩擦过程中界面微观结构的变化和摩擦机理相关性很少报道。本文采用机械擦涂方式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MoS2固体润滑薄膜并考察了与GCr15球、Al2O3球和Si3N4球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拉曼光谱仪(LABRAM HR 800)分别对薄膜结构及其在摩擦过程中结构变化进行表征;利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MFT-R4000)、三维表面轮廓仪(MicroXAM-3D)分别研究了薄膜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情况。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对偶条件下所制备的MoS2薄膜均表现出良好的润滑性能,降低接触表面的摩擦系数约80%左右(涂覆前µ~0.5,涂覆后µ~0.1),同时有效减少不锈钢表面的磨损(5 N时降低18%左右,10 N时降低35%左右)。拉曼光谱证实MoS2薄膜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层状剥离形成磨屑和层间低剪切力是降低摩擦磨损的主要原因。
杨保平薛勇张斌强力强力
关键词:固体润滑
一种快速制备石墨烯或纳米石墨基薄膜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制备石墨烯或纳米石墨基薄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基底的表面进行拉丝、织构化或抛光处理;步骤二:采用丙酮/乙醇超声清洗以除去基底表面的油污,再用N<Sub>2</Sub>吹干;步骤三:用2B铅...
张斌高凯雄张俊彦薛勇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驻极电荷电子效应降低摩擦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驻极电荷电子效应降低摩擦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制备SiO<Sub>2</Sub>驻极体sol‑gel前驱液;将要进行旋涂的基底部件经过清洗装置后装入匀胶机;用旋涂法在基底上动态滴胶形成SiO<Sub>2...
张俊彦付宇王永富薛勇高凯雄王彦
文献传递
类富勒烯薄膜的载荷依赖摩擦滞后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类富勒烯薄膜(FL-C:H)的载荷相关性摩擦滞后行为。方法采用直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DC-PECVD)在硅基底上制备了FL-C:H薄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拉曼光谱仪分别表征了薄膜的厚度、元素结合能状态以及微观结构,利用纳米压痕仪测定了薄膜的硬度及弹性恢复,借助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不同频率时变载荷条件下的摩擦滞后行为。结果以CH4和H2为前躯体制备的FL-C:H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3.42 GPa和162.27 GPa,弹性恢复高达~82%。所制备薄膜与GCr15球配偶摩擦时,表现出良好的摩擦学性能,在循环载荷条件下表现出摩擦滞后行为。结论 FL-C:H薄膜在循环载荷条件下的摩擦滞后现象与所对应的频率有关。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下,摩擦界面处H2O、O2吸附造成氧化反应和磨损的共同作用。
杨保平薛勇张斌王永富王兆龙张俊彦
关键词:力学性能循环载荷
纳米碳材料摩擦学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被引量:10
2017年
近年来随着富勒烯(C_(60))、纳米金刚石(Nano diamond)、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石墨烯(Graphene)等的相继发现和相关制备技术的成熟,纳米碳材料作为润滑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首先介绍了纳米碳材料的分类及其制备方法。其次以C_(60)、纳米金刚石、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它们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固体润滑薄膜和润滑填料的研究进展,阐述了C_(60)等纳米碳材料的减摩抗磨机制。最后,指出了C_(60)等纳米碳材料作为润滑材料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展望了它们在未来摩擦学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薛勇杨保平张斌张俊彦
关键词:纳米碳材料富勒烯碳纳米管摩擦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