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盲刺客》:左手书写加拿大历史被引量:5
- 2012年
- 当代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作品《盲刺客》,以蔡斯家族史见证加拿大自独立以来的历史。阿特伍德在这个历史书写过程中,一方面描写了加拿大民族性格中的受害性特点,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美立场。这部小说还体现出阿特伍德对于历史书写的独特创作理念——"左手书写",即非正统的、女性的、带有后现代和意识流色彩的书写方式,以此可以看出阿特伍德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过去的存在方式。
- 张雯
- 关键词:《盲刺客》阿特伍德
- 另一世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招魂被引量:1
- 2014年
- 因缺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加拿大文学一直被诟病为"缺少鬼魂",但这种"无鬼焦虑"却成了加拿大文学的缪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为"加拿大文学的代言人",致力于在创作中构建一个"阴魂不散"的文学世界。她的作品分别"向下"、"向北"与"向过去"挖掘、搜寻鬼魂,呈现了一个"群魔乱舞"的地下世界、一片幽灵游荡的加拿大"北方"以及一段"闹鬼"的加拿大历史。阿特伍德通过塑造各类鬼魂形象营造"另一世界"的镜像来观照现实世界,以拓展加拿大文学的厚度与深度,进而重塑加拿大民族性。
- 张雯
- 关键词: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鬼魂
- 通婚、基督教与寄宿学校——邓肯·坎贝尔·斯科特诗中的本土裔种族同化政策
- 2020年
- 邓肯·坎贝尔·斯科特既是加拿大的著名联邦诗人,也是负责印第安事务的政府官员。斯科特在职期间所推行的本土裔同化政策的几个主要方针,都可以在他的印第安主题诗歌中找到对应的内容。首先,贯穿斯科特诗歌创作的"冲突融合"思想实际上隐含印第安事务部的同化政策倾向,而诗中的"混血儿"形象又与其倡导白人与本土裔居民通婚的主张相契合;其次,他在职期间所推行的基督教思想也通过"血""火"与"死亡"等意象渗透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最后,一些诗歌反映了本土裔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狩猎技能阻碍了他们的"文明进程",进而暗示教育、尤其是寄宿学校制度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斯科特的印第安诗歌作品是以文学的形式来佐证其种族同化政策的合理性。
- 张雯
- 摄影机与手术刀:阿特伍德的加拿大式“向北”科学观
- 2015年
- 阿特伍德的早期作品中,摄影机代表了现代科技辅助之下男性对女性的"凝视"权;手术刀则是医学对身体"创伤性"干预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阿特伍德笔下的科学已逐渐走向人性与自然的对立面。这种科学观隐含了其加拿大民族性的取向:原本中性的科学之所以演变为人类的异己力量,是因为它总与美国结合在一起。在阿特伍德的理念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南方"代表了科技与现代文明,而"北方"才是加拿大自然与自我的象征。
- 张雯
- 关键词:阿特伍德摄影机
- 物理和心理的“碉堡”:参观疯人院习俗与加拿大文学想象范式
- 2020年
- 维多利亚时代的加拿大,一些监管机构对公众开放,使得参观疯人院成为风行一时的社会习俗。这一时期正值加拿大文学形塑阶段,参观疯人院习俗与文学书写之间产生了互动与渗透,前者参与并融入加拿大英语文学特质的建构之中。参观疯人院习俗既体现了十九世纪前所未有的视觉性,也推进了颅相学对殖民写作的渗透;这一习俗与加拿大民族心理中的“碉堡心理”相互应和,促成了加拿大文学中的“窥淫癖”特质;从文学史角度看,对探监行为以及“疯癫”意象本身的叙写的嬗变,比如女杀人犯马克斯在穆迪与阿特伍德笔下的不同形象,也折射出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与多元价值取向。
- 张雯
- 关键词:加拿大文学视觉性
- 时间的囚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时间观
- 2017年
- 阿特伍德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部小说《使女的故事》与《猫眼》,虽然风格与内容迥异,但都隐含了对于"时间"这一命题的思考。《使女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被囚于"现在",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为自己寻得释放;《猫眼》中的科迪莉亚则被禁在"过去",一切寻找终将徒然。事实上,阿特伍德的时间观一方面固然是她自身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另一方面也是对加拿大在上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时间观的一个回应,由此可以看出阿特伍德的作品所打上的加拿大语境与当代哲学思潮的双重烙印。
- 张雯
- 关键词: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猫眼》
- 化身·左手·死亡:《盲刺客》与阿特伍德的创作理念被引量:2
- 2014年
- 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的女主人公艾丽丝将明明是自己写成的作品说成是与死去的妹妹劳拉共同用"左手"完成,这一表面"匪夷所思"的论断实际上隐含了阿特伍德关于写作的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写作是作家被某个神秘化身"附体"的过程;第二,"左手"是这种神秘创作力量的隐喻;第三,作品是作家与死者"协商"的结果。通过分析小说中母文本与子文本之间的生成关系和子文本的作者归属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出阿特伍德本人对写作的定位与态度,这将有助于我们换一角度来审视写作行为,同时对于理解加拿大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走向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张雯
- 关键词:《盲刺客》化身左手
- “没有这里与那里之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故乡与他乡
- 2015年
- 故乡与他乡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一对悖论,分析这两个主题一再出现的原因及其文化隐喻对于理解阿特伍德甚至加拿大文学都很有意义。长篇小说《神谕女士》与《肉体伤害》的主人公都选择远离加拿大的他乡作为逃避的场所,但在异国他乡一再显现的故乡的幽灵说明故乡是一个人无法逃离的生命印记,这正如加拿大是她们无法否认和摆脱的身份一样,接受它即是接受自我。故乡是主人公的过去、自我以及加拿大民族属性的隐喻;他乡则从另一个反面印证了这种包含加拿大民族性在内的自我是无法规避的。
- 张雯
- 关键词:故乡他乡母亲
- 被忽略的道钉: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诗与对华移民政策
- 2018年
- 普拉特的代表作《通往最后一根道钉》描写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造过程,却忽略为此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劳工。此后,斯各特的《除了最后一根道钉》、莱特福的《加拿大铁路三部曲》和杜蒙特的《致约翰·A.麦克唐纳德爵士的一封信》等诗歌都在内容与风格上对《通往》的"家国叙事"进行了颠覆,华人劳工由缺席变成了主角。太平洋铁路系列诗在主题与叙事方式上的流变过程刚好与加拿大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史相对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审视加拿大建国150年以来对华人态度的转变及其从一元主义到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转向。
- 张雯
- 关键词:移民政策
- 夏洛特的预言:阿特伍德“女艺术家”小说中的自我分离与回归
- 2014年
- 阿特伍德创作了一系列以女艺术家为主人公的小说,其中《神谕女士》幻化了丁尼生的古典主义长诗《夏洛特姑娘》来隐喻女艺术家的悲剧。夏洛特的预言似乎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女性都无法摆脱的夙命。事实上,女艺术家的悲剧除了来自外在的社会压力,更是一种内在的角色冲突。这是15因为女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她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艺术表现者与被表现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错乱,而艺术行为又迫使女性必须自我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部分。阿特伍德认为,破除"夏洛特预言"的关键是艺术行为本身,因为艺术行为是女艺术家主体与客体合一的体现。最终,女艺术家通过艺术的自我表达可实现自我的回归与统一。
- 张雯
- 关键词:女艺术家自我分裂主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