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媛媛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化学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群落
  • 2篇优势种
  • 2篇群落结构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氧化碳
  • 1篇叶绿素A
  • 1篇营养化
  • 1篇营养盐
  • 1篇原子层沉积
  • 1篇真空膜蒸馏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生物地球
  • 1篇生物地球化学
  • 1篇培养基
  • 1篇群落研究
  • 1篇微孔

机构

  • 6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冯媛媛
  • 3篇孙军
  • 2篇郭佳
  • 2篇刘海娇
  • 1篇王东晓
  • 1篇李欣
  • 1篇郭术津
  • 1篇陈建芳
  • 1篇张桂成
  • 1篇杨阳
  • 1篇冷晓云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夏季南海西部中尺度物理过程对营养盐和叶绿素a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对2014年8月31日—9月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西部综合航次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中南半岛沿岸海域存在具有低温高盐的冷涡和位于其东南部海域具有高温低盐的暖涡。相对于暖涡和其他海域,冷涡水团含有更高的营养盐,并在50m、75m和100m层增加明显,DIP分别高0.21μmol/L、0.39μmol/L和0.23μmol/L,DIN分别高4.94μmol/L、7.56μmol/L和3.76μmol/L,DSi分别高2.55μmol/L、5.25μmol/L和3.46μmol/L,说明冷涡对提高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营养优势条件和巨大潜力;叶绿素a最大值均出现在50m层,其中以海南岛近岸海域最大,冷涡在25m层提高初级生产力明显,主要是受营养盐影响显著;而在75m、100m层可能受到冷涡带来的低温环境而导致叶绿素a含量不高。
冷晓云杨阳孙军张桂成徐文喆冯媛媛郭术津陈建芳王东晓
关键词:南海西部营养盐叶绿素A
基于原子层沉积的超疏水聚丙烯膜制备及膜蒸馏性能研究
膜蒸馏(MD)是一种将蒸馏与膜耦合的分离技术,因其可利用低品味能源,有望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等领域推广应用。膜蒸馏用膜的疏水性直接关系到膜的抗污染性能和抗润湿性能,也决定着膜蒸馏长期运行稳定性。因此,本论文基于原子层沉积...
冯媛媛
关键词:原子层沉积微孔膜真空膜蒸馏
天津近岸浮游植物群落对海洋酸化和硝酸盐加富的响应
2022年
为了评估海洋酸化和富营养化耦合作用对近海浮游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天津市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地球化学指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一次性及连续培养的方式模拟自然水华及稳态条件,探究其对二氧化碳(CO_(2))和硝酸盐浓度变化及二者耦合作用的响应。实验条件设置如下:1)对照:二氧化碳分压p(CO_(2))40.53 Pa、无硝酸盐添加;2)酸化:p(CO_(2))101.3 Pa、无硝酸盐添加;3)加N:p(CO_(2))40.53 Pa、添加硝酸盐50μmol·L^(-1);4)酸化加N:p(CO_(2))101.3 Pa、添加硝酸盐50μmol·L^(-1)。实验结果表明,硝酸盐加富比酸化更加显著地促进浮游植物群落总叶绿素(Chl a)生物量及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有机氮(PON)积累,酸化和加N使浮游植物群落粒径大小升高。连续培养实验表明,酸化和N加富对Chl a、生物硅(BSi)、PON浓度、PON与颗粒有机磷(POP)比值(N/P)、POC与BSi比值(C/BSi)及沉降速率有协同交互作用,对POP和POC浓度及POC与PON比值(C/N)有拮抗性交互作用。在一次性培养后,酸化显著降低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沉降速率;而在连续培养后,酸化和N加富使浮游植物群落沉降速率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表明酸化和N加富对与近岸浮游植物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种群碳沉降存在不同的潜在影响及交互效应。
蔡婷冯媛媛席茂年李敬鸿王建才郭佳
关键词:海洋酸化富营养化硝酸盐生物地球化学
便携式船载连续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船载连续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瓶、流出液接收瓶,海水培养基供给装置、二氧化碳供给装置、培养槽及温控水循环装置,培养槽连接温控水循环装置,在培养槽内放置培养瓶,培养瓶的进口连接海水培养基供给装置及二氧化...
冯媛媛郭佳席茂年
文献传递
琼东海域今生颗石藻群落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2012年7、8月在南海北部陆架琼东上升流区域的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现场综合采样调查,对采集过滤的今生颗石藻膜样在偏振光显微镜下鉴种并统计细胞丰度,分析了夏季该海域的颗石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夏季琼东上升流区共检出今生颗石藻34种,优势物种有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地中海花冠球藻(Coronosphaera mediterranea)等,颗石粒细胞丰度介于0~2 040.23×103粒/L,平均值8.10×103粒/L,颗石球丰度介于0~68.90×103cells/L,平均值5.01×103 cells/L。大多数颗石藻集中分布在上升流信号强的水体中。琼东中部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H′较雷州半岛以东水域高,颗石粒群落的均匀度指数J分布与H′呈镶嵌模式。聚类Cluster和多维定标MDS结果,将颗石粒和颗石球群落各分成4个和5个组群,经相似性分析(ANOSIM)检验证明此种划分是显著的。将生物与海区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N/P、PO3-4、NO-2和SiO2-3是影响本次调查的今生颗石藻生物群落的主控因子。
刘海娇孙军冯媛媛
关键词:颗石藻群落结构优势种聚类分析
南海北部夏、冬季今生颗石藻分布被引量:3
2015年
本研究对2009年南海北部(17°~24°N,108°~122°E)夏季和2010年冬季的颗石藻群落结构进行了描述。颗石藻镜检工作以偏光显微镜为主,并辅助于扫描电镜进行物种的鉴定与计数,共鉴定物种11属13种。总体来说,冬季的颗石藻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夏季,夏季细胞丰度介于0.3×103~71.8×103 cells/L之间,平均丰度6.0×103 cells/L;冬季介于0.3×103~64.4×103 cells/L之间,平均丰度6.7×103 cells/L。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介于0.30~1.98和0.30~0.99之间,冬季分别介于0.51~2.25和0.33~0.99之间。夏季颗石藻细胞表层丰度分布规律不显著,冬季颗石藻分布高值区位于珠江口的外海站位;垂直分布上,颗石藻细胞丰度高值通常出现于次表层水体。调查期间颗石藻类群出现的优势种为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Kamptner)Paasche)、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Hay et Mohler)以及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夏季优势种赫氏艾密里藻和大洋桥石藻与大部分环境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冬季响应特征不同。
孙军刘海娇李欣冯媛媛
关键词:典范对应分析群落结构优势种南海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