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健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静脉
  • 3篇腔静脉
  • 3篇腔内
  • 3篇下腔静脉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衍生
  • 2篇血小板衍生生...
  • 2篇衍生生长因子
  • 2篇缺血
  • 2篇下肢
  • 2篇静脉血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动物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机构

  • 1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付健
  • 10篇孙建明
  • 6篇陈以宽
  • 6篇唐博
  • 5篇罗文军
  • 3篇罗海龙
  • 3篇祁小桐
  • 3篇汪海洋
  • 1篇颜海燕
  • 1篇杜钧
  • 1篇李锋

传媒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杂下腔静脉Ⅲ型平滑肌肉瘤1例
2017年
患者,女性,45岁。因"双下肢肿痛伴腹胀20天"于2016年1月10日入院。查体: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显著凹陷性肿胀,双下肢及腹壁浅静脉迂曲扩张。本院腹部彩超:肝肿大伴淤血,胆囊壁增厚,下腔静脉内低回声团块(血栓?),其内带状高回声,腹腔中-大量积液。术前诊断:布加综合征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罗海龙唐博孙建明陈以宽罗文军付健祁小桐
关键词:下腔静脉腹壁浅静脉平滑肌肉瘤股静脉穿刺腹部彩超
自固定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对自固定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应用自固定补片的465例疝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开放式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213例,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患者201例,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患者51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各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的住院天数、术后恢复时间、疼痛程度、切口感染及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的出血量、血清肿发生率、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腹腔镜手术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两种腹腔镜手术还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治疗腹股沟疝都是安全、可靠的,对不同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疝类型、是否复发、经济状况等情况进行合理而个体化治疗。
付健唐博孙建明陈以宽祁小桐罗海龙
关键词: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
新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及血栓溶解演变过程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建立方法,并动态研究静脉血栓溶解的自然演变过程和相关机制。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缩窄下腔静脉管腔面积80%~90%,然后随机分为3组(n=12):A组结扎左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所有属支并以神经生物夹刺激静脉壁诱导血管内皮损伤;B组联合神经生物钳损伤下腔静脉壁;C组联合结扎下腔静脉所有属支。对照组(D组,n=12)为假手术组,仅游离而不缩窄下腔静脉。术后比较各组静脉血栓的长度、重量和管腔面积百分比,确定下腔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最佳建模方式。另取大鼠30只,按最佳方式建模,术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及血栓HE和Masson染色、ED-1免疫组化染色,动态分析静脉血栓溶解的自然演变过程及参与此过程的细胞类型。结果大体观察结果显示A、B、C组均成功诱导血栓形成,A组血栓长度及重量明显高于B、C组(P〈0.01),而B、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组无血栓形成。A组静脉血栓占下腔静脉管腔面积明显大于B、C组(P〈0.01),确定A组为最佳动物模型组。最佳模型组血栓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时间推移,血栓溶解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逐渐增多,胶原纤维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含量逐渐增加;ED-1染色结果显示血栓溶解过程伴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静脉造影结果表明下腔静脉血栓自然溶解完全再通需3~4周。结论采用缩窄下腔静脉管腔联合结扎静脉属支并损伤血管壁法诱导形成的大鼠下腔静脉血栓与人类深静脉血栓近似,可作为建立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首选方法。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自然溶解演变过程伴随血管新生,而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付健唐博陈以宽孙建明罗文军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模型动物病理过程
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78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9例行常规治疗和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愈合相关指标,包括溃疡长径、溃疡短径、溃疡深度以及踝肱指数(ABI)。同时,根据糖尿病足溃疡相关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并计算有效率。结果在患者溃疡愈合相关指标的观察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溃疡短径和溃疡深度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减小(P〈0.05),ABI明显上升(P〈0.05)。但两组比较,观察组在溃疡短径、深度的减小幅度及ABI升高幅度的比较上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因此,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疗效更为显著。同时,在治疗效果有效率的比较上,观察组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有效率为7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治疗中.除常规治疗外,加用胎盘多肽注射液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付健唐博孙建明罗文军陈以宽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胎盘多肽注射液疗效
BOPPPS教学模型在血管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BOPPPS教学模型在血管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6月中单月的实习生共18人为试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型教学查房。双月实习生共1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查房模式。试验组将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小结6个模块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查房,效果评价包括两组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问卷调查试验组的实习生是否对教学查房满意以及个人收获。结果:试验组平均出科考试成绩为(90.11±2.84)分;对照组平均出科考试成绩为(86±3.27)分。试验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4%,个人收获大的比率为83%。结论:在血管外科教学查房中,应用BOPPPS模型教学查房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及满意度,值得推广。
付健汪海洋刘凡运祁小桐罗海龙
关键词:教学查房参与式学习
腔内技术回收倾斜贴壁下腔静脉滤器31例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球囊移位和导丝成襻Loop技术取出倾斜贴壁的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IVCF)的技巧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处理的31例IVCF倾斜贴壁回收困难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为(57.9±16.4)岁。滤器留置(7~693)d,术中采用球囊辅助移位、导丝成襻Loop技术解除回收钩贴壁状态,取出滤器。记录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下腔静脉(IVC)通畅性。结果31例倾斜贴壁IVCF均成功取出,其中应用Denali滤器3例,OptEase滤器20例,Celect滤器6例,Günther Tulip滤器2例。采用球囊辅助移位技术12例,导丝成襻Loop技术19例(单Loop 6例,同向双Loop 9例,双向双Loop 4例)。手术时间为35~157 min。回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68%(3/31),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4~48个月,1例因颅内胶质瘤死亡,IVC通畅率为100%。结论采用球囊移位、导丝成襻Loop技术可有效解除滤器倾斜,提高倾斜贴壁所致取出困难的可回收IVCF回收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聂梦林汪海洋付健刘凡运孙建明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回收方法肺栓塞
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瘤累及髂总动脉腔内治疗中保留髂内动脉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三明治技术应用于腹主动脉瘤(AAA)累及髂总动脉腔内治疗保留髂内动脉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的9例AAA累及髂总动脉患者(累及单侧髂总动脉3例,双侧6例),术中均接受髂内动脉三明治重建。术后观察和随访围手术期死亡率、腔内修复效果、内漏、支架一期通畅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EVAR术和髂内动脉三明治重建技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术中即刻造影显示9例支架均获通畅,瘤腔均成功修复。出现1例Ⅰ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随访时自行消失;1例左上肢急性缺血,再次予急诊肱动脉修复术;3例左肱动脉切口处血肿形成,2例右股动脉穿刺点处血肿形成。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复查CTA分别显示支架通畅9例、8例、8例,均无肠缺血、脊髓缺血或瘫痪症状。结论三明治技术在AAA累及髂总动脉腔内治疗中保留髂内动脉安全可行,术后臀肌跛行发生率低,近期随访支架通畅率可,值得临床推广,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及更大临床样本验证。
何拯颜海燕付健孙建明
关键词:三明治技术腹主动脉瘤髂内动脉
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
2013年
目的构建含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PDGF-C)基因的pAD-EGFP-PDGF-C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体外转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并观察目的基因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法从pIRES2-EGFP-PDGF-C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PDGF-C目的片段,经BP重组与LR重组插入到pAD/CMV/V5-DEST,构建pAD-PDGF-C-IRES2-EGFP腺病毒载体。酶切及DNA测序鉴定后转染HEK293A包装、纯化,测定病毒滴度后转染大鼠骨髓源性EPCs,应用Real-time 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PDGF-C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核酸内切酶消化及PCR分析证实PDGF-C基因成功插入pAD/CMV/V5-DEST腺病毒载体,转染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转染48h后实时定量酵素聚合反应技术(Real-time qPCR)测定EPCs中PDGF-C含量明显提高(P<0.05),Wester blotting检测证实在46×103存在特异性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大鼠PDGF-C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pAD-EGFP-PDGF-C,体外转染大鼠骨髓源性EPCs能高效表达目的基因产物,为后续研究PDGF-C基因功能以及进一步开展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李锋罗文军唐博陈以宽孙建明付健
关键词:CMV内皮祖细胞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在大鼠静脉血栓溶解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溶解过程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PDGF-CC)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设对照组及血栓组,血栓组分别于术后1、3、7、14、21、28d收集下腔静脉血管壁及血栓标本(n=12)。应用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血栓自然溶解过程中大鼠下腔静脉管壁及血栓内PDGF-CC蛋白及mRNA的表达;取术后7d大鼠下腔静脉血管壁及血栓标本(n=3),用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PDGF-CC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术后1~28d大鼠下腔静脉血栓中均有PDGF-CC蛋白表达,以术后7d表达量最高(P<0.05);Real-time qPCR检测显示,术后1~28d大鼠下腔静脉血栓中均有PDGF-CC mRNA表达(P<0.05),其中术后7d相对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77.71倍;下腔静脉血管壁中同样有PDGF-CC蛋白及mRNA表达,但表达量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术后7d的血栓标本中,新生血管周围有PDGF-CC特异性表达。结论 PDGF-CC在大鼠下腔静脉血栓自然溶解过程中呈较高水平表达,且在血栓中的新生血管周围有特异性表达,提示其在血栓溶解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付健罗文军孙建明唐博陈以宽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导管接触溶栓与切开取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效果比较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股动脉切开取栓和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切开取栓或CDT治疗的ALLI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干预率及截肢率。Cooley疗效标准评估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国际心血管外科学会(ISCVS)急性肢体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共纳入患者107例,其中59例接受CDT,48例接受切开取栓治疗。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CDT组、切开取栓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11.9%对14.6%)、死亡率(5.1%对6.3%)、再次手术干预率(17.0%对2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SVS/ISCVS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截肢率高于切开取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对2.3%,P>0.05)。根据病因和Cooley疗效标准评估缺血分级Ⅱ级患者出院时下肢缺血改善情况,动脉栓塞患者痊愈比例在切开取栓组大于CDT组(82.5%对62.8%,P<0.05),血栓形成患者痊愈比例在CDT组大于切开取栓组(92.3%对25.0%,P<0.05);根据缺血时间和Cooley疗效标准评估患者出院时缺血改善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取栓、CDT两种术式治疗ALLI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根据患者SVS/ISCVS缺血分级、病因及伴有基础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张骞汪海洋付健孙建明
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切开取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