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倩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类型大豆的生理生化响应被引量:9
- 2014年
- 以7份抗旱性存在差异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为材料,苗期用20%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处理1-6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WSS)、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材料大豆SOD和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ro、WSS和MDA含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在胁迫后1-2d增加。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比较,SOD和POD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速度较快;叶绿素含量变化较为平缓;MDA含量增幅较小。
- 王林红乔潇乔亚科王迪杨晓倩刘晨光段鹏博李桂兰
- 关键词:大豆干旱胁迫生理生化指标
- 大豆基于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抗旱性评价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以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为供试材料,盆栽条件下于苗期和花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对鉴定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同时期的形态和生理指标与抗旱性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苗期和花期干旱胁迫,不同类型大豆抗旱性鉴定结果表现基本相同。干旱胁迫下,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以二者评价大豆的抗旱性结果高度一致;形态指标中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与抗旱性的关系更为密切(r≥0.90);苗期和花期干旱胁迫大豆的生理反应不同,苗期与抗旱性关系密切的生理指标为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r=0.95),开花期与抗旱性关系密切的生理指标为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r≥0.92)。
- 乔亚科杨晓倩乔潇王迪刘晨光王林红李桂兰
- 关键词:大豆苗期花期抗旱性生理指标
- 共培养条件对农杆菌转化大豆子叶节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为提高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利用根癌农杆菌对大豆成熟种子的子叶节进行遗传转化,从影响农杆菌和大豆子叶节外植体双方的因素出发,重点研究共培养阶段培养基的pH值、光照条件和共培养时间三个因素对转化的影响,以寻找适宜农杆菌和外植体的平衡点。分析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共培养阶段,培养基pH值适宜范围为6.0~6.6,pH值以6.6为佳;提供10~16h·d-1光照均提高了转化效率,与完全黑暗差异显著;延长共培养时间显著提高转化效率,以7~10d为宜。本研究范围内以冀豆12、豫豆22和秦黄小粒12三个基因型大豆获得了较高转化效率,供试的6个大豆品种均获得了转基因植株,PCR和Southern分析表明植酸酶基因phyA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该结果对提高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有重要参考价值。
- 李桂兰刘晨光乔潇杨晓倩王迪乔亚科
- 关键词:农杆菌大豆子叶节
-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影响因素的研究
- 2015年
- 为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采用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方法,以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共培养阶段浸染液浓度及外界培养条件(共培养温度和天数)和培养基添加物对转化效率和芽诱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浸染液OD600=0.5的诱导率最高,共培养温度为24℃,共培养天数为10 d具有较高转化效率,共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NM)对诱导卡那霉素抗性不定芽有促进作用。PCR检测表明PHR1基因已整合到T1代大豆基因组中,初步证明可在大豆基因组中稳定遗传。
- 杨晓倩李桂兰刘晨光董秋平张锴乔亚科
- 关键词: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共培养单壁碳纳米管
-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利用农杆菌对大豆成熟种子子叶节进行转化,探究了不同种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浓度、大豆基因型、萌发天数以及共培养天数对提高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植物提取物的共培养菌液侵染子叶节均能够明显提高抗性芽的再生率,但不同基因型的大豆所需的最适提取物浓度不同,‘豫豆22’最适浓度为7mL/L,‘中黄42’最适浓度为14mL/L;‘豫豆22’是本研究中最适宜转化的大豆基因型;萌发5d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率最高;共培养10d获得阳性转化植株率最高。
- 刘晨光董秋平乔亚科杨晓倩张锴李桂兰
-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农杆菌介导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