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龙

作品数:8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盆地
  • 6篇东南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地层
  • 2篇三角洲
  • 2篇盆地南缘
  • 2篇准噶尔盆地
  • 2篇准噶尔盆地南...
  • 2篇粒度
  • 2篇粒度分析
  • 2篇南缘
  • 2篇本溪组
  • 2篇辫状河三角洲
  • 2篇层序
  • 2篇沉积相
  • 1篇地层格架
  • 1篇地层水
  • 1篇地层水化学特...
  • 1篇障壁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陕西延长石油...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8篇李亚龙
  • 7篇于兴河
  • 5篇单新
  • 3篇胡鹏
  • 3篇史新
  • 2篇李顺利
  • 2篇杨志浩
  • 2篇王娇
  • 2篇陈宏亮
  • 1篇杜永慧
  • 1篇孙乐
  • 1篇王香增
  • 1篇韩小琴
  • 1篇王念喜
  • 1篇金丽娜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6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南缘井井子沟组露头沉积特征及模式被引量:10
2017年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二叠统井井子沟组地层沉积环境不明、沉积模式存在争议等问题,从四工河和四工河煤矿厂露头剖面着手,详细研究井井子沟组野外沉积特征,精细划分出11种岩相和6种垂向序列,识别出包括冲刷面、岩相变化面以及洪泛面在内的旋回基准面,判断出古气候经历了由湿润还原环境向干旱氧化环境的突变,结合典型剖面解析建立了井井子沟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二叠系井井子沟组沉积多套砂岩和泥岩,颜色以灰色为主并夹多套煤层,可见大量植物化石碎片,表明整体古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植被生长,中部夹红褐色砂岩,表明经历过一次古气候的突变;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包括水上分流河道、沼泽、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砂地比较高,表现出"砂包泥"的特征;在区域构造的影响下,基准面不断上升,受河道下切影响,下降半旋回发育程度较差。
张驰于兴河李顺利陈宏亮杨志浩李亚龙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露头层序辫状河三角洲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工河剖面中二叠统乌拉泊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及沉积序列被引量:11
2017年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物性良好,可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因此,深入分析其沉积特征、建立沉积模式及序列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四工河剖面乌拉泊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进行实测,对各沉积微相沉积特征、岩相及粒度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建立该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垂向沉积序列。研究表明:四工河剖面沉积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为主,微相主要为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质较为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粒度较细,分选、磨圆均较好,可作为油气良好的储层;岩相识别、划分表明,乌拉泊组辫状河三角洲共发育8种典型的岩相类型,识别出4种典型的岩相及微相组合;辫状河分流河道粒度曲线主要由跳跃总体与悬浮总体组成,且水下分流河道跳跃总体可分为2段,河口坝粒度曲线由多段组成,较为复杂;在对沉积特征、岩相、粒度等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乌拉泊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可为区内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指导。
李亚龙于兴河单新姚宗全李顺利孙乐杨志浩金丽娜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粒度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障壁岛沉积特征及对天然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内蕴含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目前,盆地内已经发现了苏里格、乌审旗、大牛地等大型气田。盆地东南部构造较为简单,整...
李亚龙于兴河苏东旭单新胡鹏史新
关键词:本溪组粒度分析沉积相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泥岩封盖性能评价
2017年
为弥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盖层的研究空白,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与盖层基本特征,选取泥岩孔隙度、渗透率、厚度以及排替压力4个参数,结合灰色理论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泥岩盖层封盖性能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盆地东南部泥岩北东部较厚,整体呈从北向南减薄的趋势,南部孔隙度及渗透率均偏高;泥岩盖层排替压力较大,大于8 MPa的平面面积占70%以上;由灰色理论打分评价可知,山西组整体盖层封盖性能较好,封盖能力特强(Ⅰ类盖层)、封盖能力强(Ⅱ类盖层)的盖层分布区域广泛,Ⅰ类和Ⅱ类盖层主要发育于盆地北部、北东部,中部延长、延安、志丹等周边地区,盖层封盖性好,Ⅲ类盖层(封盖能力中等)、Ⅳ类盖层(封盖能力差)主要发育于南部。盖层发育较好的地区,经勘探开发与试气,单井日产量可达上万方,证明评价结果与勘探实践匹配。
李亚龙于兴河单新王娇史新胡鹏
关键词:排替压力孔隙度渗透率山西组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物源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被引量:10
2017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是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层位。通过重矿物分布、岩屑组分、砂岩岩屑类型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山2段沉积物源体系,经研究认为盆地东南部山2段沉积同时受南、北部物源供源。山2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碎屑颗粒分选中等偏好、磨圆较好、颗粒之间接触紧密,沉积构造主要为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浪成交错层理。本区山2段沉积物以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概率曲线呈现三段式和四段式;河口坝微相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形态为两段式和三段式。研究区北部、南部及中部志丹、甘泉等地区砂体发育较厚,剖面上河道砂体呈不对称式相互叠置,水动力条件中等—较强。通过物源体系重建、沉积特征分析与薄片特征鉴定,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双物源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该研究明确了盆地东南部山2段物源方向,明晰了山2段沉积特征,创建了典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李亚龙于兴河周进松单新韩小琴史新胡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特征与沉积相被引量:22
2016年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主力产层。根据研究区盒8段砂岩组分、岩屑和重矿物分布等物源分析特征,结合粒度分析、岩石薄片和岩心沉积等资料,研究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体系及沉积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盒8段物源主要来自北北东、北北西及南部方向,岩屑等组分的变化趋势指示物源在中心区域形成交汇区;砂岩组分以石英为主,岩屑次之,长石极少,岩屑以变质岩岩屑为主;沉积相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河口坝为主要微相;砂体形态以厚层宽浅型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主要为两段式、三段式、两段夹过渡式及多段式。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天然气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李亚龙于兴河单新杜永慧周劲松韩小琴
关键词:重矿物沉积相下石盒子组盒8段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及含气砂体沉积演化特征被引量:52
2017年
鄂尔多斯盆地长期存在"南油北气"的固有认识,晚古生代早期砂体不发育与分布规律不清的认识,长期制约了盆地东南部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步伐。因此,加强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煤系含气地层地质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层序地层与储集砂体成因研究,对进一步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作者采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理论与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进行层序地层研究:首先对层序界面进行识别,以岩性、旋回和沉积特征变化作为识别依据,并提出二级层序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变化巨大、二级界面之上叠置的低位砂厚度巨大的观点,共将本溪组—石盒子组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其次根据层序内部砂体堆积、迁移样式对体系域进行了划分。通过大量钻井的层序单元追踪对比与岩心精细描述,重点分析层序格架内主要含气层段本溪组、山西组及盒8段储集砂体的空间叠置关系,结合不同时期基准面旋回变化及其形成机制对其进行探讨,认为优势含气层段储集层中本2段具有障壁迁移、毯式连通,山2段具有低位控砂、面线连通,山1段具有侧向迁移、接触式连通,盒8段具有迁摆叠置、多向连通的特点。
于兴河王香增王念喜单新周进松韩小琴李亚龙杜永慧赵晨帆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地层水化学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对本溪组地层水性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层水呈弱酸性,总矿化度介于50.68~391.74 g/L,阴、阳离子分别以Cl^-,Ca^(2+),K^++Na^+含量占优势为特征,水型为单一CaCl_2型;钠氯系数(rNa/rCl)介于0.18~0.49,平均为0.35;脱硫酸系数(100×rSO_4/rCl)在0~0.53,平均为0.1,指示其经历了强烈的浓缩变质与脱硫酸作用的改造。研究后认为,纵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层水各特征参数的化学剖面在宏观上呈现出3种变化类型:先增后减型、增减交替型、波状递增型;整体上TDS(本2)rNa/rCl(本1),rSO_4×100/rCl(本2)>rSO_4×100/rCl(本1),这表明在流体(气、水)运移过程中,作为优势通道的不整合面使得与其相邻的本2段较本1段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且储层砂岩次生孔隙更为发育{rCa/rMg(本2)>rCa/rMg(本1)}。平面上天,然气在整体自西南向北、东向运移的路径上,其组分中CH_4含量逐渐增高,而N_2含量逐渐降低,呈现出较强的水溶气运聚特征。在运移过程中,天然气遇到合适的圈闭,则逐渐聚集起来形成气藏,且地层趋于封闭的还原环境,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胡鹏于兴河王娇周进松韩小琴李亚龙史新徐丽强方德凱陈宏亮
关键词:地层水化学特征天然气成藏本溪组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