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鼠模型
  • 2篇关节炎
  • 2篇大鼠模型
  • 1篇调节网络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新生
  • 1篇血症
  • 1篇药物
  • 1篇增生
  • 1篇肾病
  • 1篇酸血症
  • 1篇痛风
  • 1篇尿酸
  • 1篇尿酸血症
  • 1篇破骨
  • 1篇破骨细胞
  • 1篇破骨细胞分化
  • 1篇子药
  • 1篇佐剂性

机构

  • 3篇上海医药工业...

作者

  • 3篇沈龙海
  • 3篇孙艳
  • 1篇安泳潼
  • 1篇尹蓓珮
  • 1篇乐心逸
  • 1篇刘艺
  • 1篇李默影

传媒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类风湿关节炎中血管新生调节网络及其药物研究启发被引量:7
2014年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了解。其病理特点是:滑膜增生、血管新生以及血管翳形成。滑膜增生导致低氧,刺激血管新生,血管新生介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向滑膜迁移形成血管翳,血管翳阻断骨通过滑膜获取营养,激活破骨细胞分化,导致骨和软骨的侵蚀,关节破坏。血管生长是炎性关节炎早期极其重要的阶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从以前的非特异性抗炎药转向特异性抗炎药(如TNF-α阻断剂),现在,又开始研发作用于炎症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如Janus 激酶抑制剂)。但是存在严重副反应以及某些个体并不反应的缺陷。所以,了解血管新生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机制以及研发以此为靶点的药物,引领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孙艳安永潼尹蓓珮沈龙海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小分子药物血管新生调节网络滑膜增生破骨细胞分化
西来昔布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抗炎消肿作用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西来昔布的抗炎消肿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8只雄性SD大鼠进行以下试验:评价药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病变的预防作用(试验1),试验1中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塞来昔布10 mg/kg)和西来昔布各剂量组(1.25、2.5、5和10 mg/kg)(n=8);评价药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继发性病变的预防作用(试验2)和治疗作用(试验3),试验2和试验3将SD大鼠随机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塞来昔布10 mg/kg和吲哚美辛2.5 mg/kg)和西来昔布各剂量组(1.25、2.5、5和10 mg/kg)(n=10);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关节炎。另选取30只雌性C57BL/6小鼠,用于观察药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反应的影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塞来昔布10 mg/kg)和西来昔布组(2.5、5和10 mg/kg)(n=6)。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试验1结果显示,西来昔布高剂量组(10 mg/kg)致炎后18 h的肿胀体积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结果显示,西来昔布5 mg/kg和10 mg/kg剂量组致炎后9、12、15 d以及2.5 mg/kg剂量组致炎后15 d后的致炎侧肿胀体积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3结果显示,西来昔布1.25 mg/kg剂量组致炎后25和27 d,以及2.5、5和10 mg/kg剂量组致炎后23、25和27 d的致炎侧肿胀体积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西来昔布可改善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恢复受试动物的免疫器官重量。西来昔布5和10 mg/kg剂量组在抗炎消肿、免疫调节方面,与阳性药塞来昔布和吲哚美辛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西来昔布可减轻足关节软骨破坏和软组织炎症,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结论西来昔布具有抗炎消肿及免疫抑制作用。
安泳潼姚晓霞沈龙海孙艳
关键词:抗炎佐剂性关节炎免疫功能
腺嘌呤诱导慢性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对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腺嘌呤诱导的慢性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比较研究,筛选出饲料中添加腺嘌呤的最佳造模剂量。方法将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正常组(N)、模型1-6组(M1—6),每组6只。按不同比例的腺嘌呤粉末(1%、0.75%、0.5%、0.25%、0.1%)加入M1—5组大鼠的日常饲料中,自由采食。M6组大鼠每日一次灌服腺嘌呤(200mg/kg),持续21d。实验期间与结束,主要观察大鼠体征、死亡率、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E)及肾脏形态学变化。结果M1~5组UA、BUN、CRE均随造模时间的增加不断上升,其中M1、M2、M3组在7d时UA、BUN、CRE已出现明显升高(P〈0.05);M4、M5、M6组在20d其UA才出现显著上升(P〈0.05),整个实验过程中M1、M2组大鼠均有死亡,其余各组无死亡。实验结束解剖发现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肿大,M6组大鼠肾脏病变尤其严重。结论通过对大鼠死亡率、血液生化指标和大鼠肾脏损害程度等因素综合比较,饲料中添加0.5%腺嘌呤为最佳的造模剂量。
乐心逸刘艺李默影孙艳沈龙海
关键词:慢性高尿酸血症腺嘌呤慢性肾病痛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