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淋

作品数:22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地震
  • 5篇台网
  • 4篇地壳
  • 4篇测震
  • 4篇测震台网
  • 2篇地动噪声
  • 2篇余震
  • 2篇震级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台站
  • 2篇前震
  • 2篇汶川地震
  • 2篇龙门山
  • 2篇布格重力
  • 2篇布格重力异常
  • 2篇残差
  • 1篇地方震
  • 1篇地壳厚度
  • 1篇地壳上地幔

机构

  • 22篇四川省地震局
  • 5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22篇唐淋
  • 6篇吴朋
  • 5篇苏金蓉
  • 4篇徐志萍
  • 3篇姜磊
  • 3篇管勇
  • 3篇王夫运
  • 3篇黄春梅
  • 3篇傅莺
  • 3篇李兴泉
  • 2篇赵明
  • 2篇杨利普
  • 2篇林吉焱
  • 2篇王宇航
  • 2篇徐顺强
  • 2篇马付红
  • 1篇陈石
  • 1篇刘志
  • 1篇邱勇
  • 1篇陈天长

传媒

  • 5篇四川地震
  • 4篇地震地质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华南地震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方震短周期速度记录与加速度记录时域仿真对比
2018年
采用时域递归仿真算法,对成都市台网同台址地方震短周期速度记录与加速度记录进行相互仿真处理,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方震短周期速度记录和加速度记录相互仿真结果与原始观测记录的时域、频域特征吻合程度较高,误差一般不超过10%;当监测目标为中小地方震时,短周期地震计与强震计可相互替代。
唐淋祁国亮张椤訢
关键词:地方震时域仿真短周期
芦山强震区上地壳速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2023年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地区先后发生了2013年芦山M S7.0和2022年芦山M S6.1地震,2次强震的孕育发生与所在区域深、浅地震构造环境、地壳物性结构参数密切相关。研究该区地壳浅部物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映射关系对认识该区的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中利用金川—芦山—乐山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的P波、S波初至波走时数据,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方法获取了沿剖面上地壳的精细P波、S波速度和泊松比值。结果显示:剖面西北段松潘-甘孜块体的上地壳具有高P波、S波速度和低泊松比的特征,而东南段的四川盆地上地壳具有低P波、S波速度和高泊松比的特征。在松潘-甘孜块体和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构造带,上地壳P波、S波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态受区域构造活动控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近直立趋势展布。龙门山构造带下方沉积基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差异,且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成“V”形特征。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地壳速度、泊松比横向变化梯度大,可能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使得青藏高原东缘低泊松比地壳向坚硬的扬子地台(高泊松比)挤压,进而产生地壳垂向变形的直接证据。芦山强震区M S7.0地震的余震主要发生在壳内高、低速和泊松比变化梯级带偏高速和低泊松比的一侧,该区的地震活动既受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也与上地壳的物性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徐志萍刘巧霞刘志田晓峰王夫运段永红林吉焱邱勇唐淋
数字地震仪频响特性与地动噪声功率谱计算被引量:2
2018年
地震仪系统是一种稳定的线性动力系统,其特性可由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来描述。本文结合工作实例,分析地震仪系统的一般特性及BBVS-60和CMG-3ESP地震计传递函数的特点,给出数据计算过程中的数学解释,借助Matlab出色的计算功能,绘制地震计幅频特性曲线,并得出地动噪声功率谱值,为分析地震计频响特性、地震台站勘选噪声水平测试提供参考。
李兴泉吴朋邵玉平唐淋
关键词:频率响应
四川地区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本文以四川地震台网2009~2014年的编目报告为基础,选择定位精度为1且记录台站数大于30的地震,筛选去除其中因定位深度误差或者空隙角偏大而造成的异常结果,验证了数据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优选出47个地震,对其重新判读,结合折合走时调整以及Hyposat批处理方法,得到了适应四川地区地震的平均速度模型;并利用人工爆破事件、PTD方法的地震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使用不同模型时的结果差异。
王宇航唐淋黄春梅傅莺蒋波管勇
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使用四川省地震台网2013年4月以来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中的4类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ML与传统ML、MS(BB)与MS7之间的差别最小,相关性最高;所有事件的新mb均大于或等于传统mb;大部分事件的新ML大于传统ML;m B(BB)大于m B的事件多于m B(BB)小于m B的事件;MS(BB)小于MS7的事件数量与MS(BB)大于MS7的事件接近;新ML较传统ML更符合区域地质实际状况,新mb较传统mb更便于测量,MS(BB)较MS7、m B(BB)较m B更适应当前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其测定结果更稳定。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充分考虑了我国震级测定的历史连续性,很好地继承和衔接了传统震级标度,在可操作性和资料适用性方面有极大提高。
唐淋祁国亮苏金蓉黄春梅傅莺颜利君
关键词:震级标度震级偏差量规函数
龙门山中南段地壳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被引量:3
2019年
基于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资料,以川滇地区P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结果为约束建立初始模型,采用预优共轭梯度(Preconditional Conjugate Gradiem,PCG)反演方法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地壳上地幔(深度范围0~65km)三维密度结构(网格间距为10km(横向)×10km(纵向)×5km(深度))。密度成像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两侧地壳密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四川盆地有约10km厚的低密度沉积层,松潘-甘孜块体因沉积层较薄,且部分地区有基岩出露,上地壳表现为高密度结构;松潘-甘孜块体中、下地壳有大范围低密度层分布,介质强度明显低于高密度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东移物质受到四川盆地阻挡后更易于在低密度的一侧发生挤压形变及隆升,从而形成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内部在地壳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表现为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密度变化不连续,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震中为界,形成多个高、低密度异常区;同时,结合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汶川地震及其余震多分布于壳内中央断裂带西侧高密度体内,芦山地震及其余震则集中在地壳密度变化梯级带附近并偏向高密度体一侧。四川盆地下地壳密度较高,其前缘随深度增加向青藏高原方向扩展,在上地幔顶部接近龙门山断裂带以西。松潘-甘孜块体中、下地壳虽然有一定规模的低密度体分布,但其连通性差,在平面上多形成局部低密度异常区,是否存在下地壳流仍无法给出明确的证据。
徐志萍王夫运姜磊赵延娜杨利普唐淋
关键词:汶川地震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四川台网的应用——宽频带面波震级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国内2009—2016年间的217次地震事件,重新测定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面波震级M_S和部分矩震级M_W,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M_S与M_(S(BB))差值分布为-0.1~0.6,其中97%的地震M_S较M_(S(BB))偏大,通过正交回归分析,M_(S(BB))较M_S系统偏小0.27左右;(2)M_W与M_S差值为-0.8~0.35,其中M_W与M_S差值在±0.3以内的地震数约为74%,由正交回归分析4.0≤M≤8.0时M_S整体偏大,且偏差值随着震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偏大范围为0.1~0.4之间;(3)M_W与M_(S(BB))差值分布为-0.5~0.55,差值在±0.3以内地震占87%,正交回归分析出4.0≤M≤5.0时M_W较M_(S(BB))偏大,偏大范围为0~0.13,而5.0≤M≤8.0时M_W较M_(S(BB))偏小,偏差值均在0.23以内。总体来说,相较于M_S,M_(S(BB))与M_W的偏差更小,M_(S(BB))更接近地震矩震级M_W,更能准确评估地震震级。
黄春梅苏金蓉唐淋魏娅玲吴朋王宇航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S6.8地震序列特征及发震构造
2024年
2022年9月5日发生的泸定MS6.8地震是鲜水河断裂周边近六年来规模最大的破坏性地震,其对于分析川滇块体东边界潜在的强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技术对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27日在泸定震源区发生的11103次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利用波形拟合技术反演了主震(MS6.8)、12次震级大于或等于3.0的余震以及贡嘎山附近两次震级大于或等于5.0的强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序列b值结果,对泸定地震序列的特征和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泸定MS6.8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磨西断裂,主震及其余震发生在黑沟—燕子沟镇—田湾段.这次地震填补了磨西断裂段稀疏地震活动的空白区域,发震断层段大致长度约为40 km,走向大致为160°,呈基本直立状态.序列地震以左旋走滑型为主要错动类型.自2009年以来,泸定MS6.8地震主震西侧贡嘎山附近持续发生地震活动,尤其是2015年该区域出现了显著的地震活动集中现象.主震后,贡嘎山附近的浅源地震活动非常活跃,以拉张破裂为主要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浅源地震活动属于触发活动,与磨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不同.b值分析结果显示,磨西断裂带南东段湾东村至田湾的b值较低,约为0.5左右;而北西段湾东村至黑沟的b值较高,处于0.8~1.0之间.这表明磨西断裂带上的应力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能量主要在燕子沟至田湾高应力集中段释放.
罗钧左可桢赵翠萍唐淋
关键词: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B值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一致性的时空变化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至6月30日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中四川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ML2.0~4.0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将主要研究区分为5个子区,分区计算震群的平均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同一时段内,震后2区平均相关系数最高,达0.809,随着与该区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4区2013年6月平均相关系数最低,仅为0.524;整个研究区的总平均相关系数由0.785变至0.575。主震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子区内地震的平均相关系数均逐渐减小;随着区域应力场能量的释放,震群的震源机制一致性逐渐变差。
段云歌陈天长苏金蓉雷建设唐淋吴朋
关键词:余震序列
地震烈度速报台网观测资料质量研究——以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为例
2020年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为人员伤亡估计、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救援指挥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具有显著的减灾实效,观测资料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根据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特点,提出地震烈度速报台网观测资料质量应包括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及成果资料的准确性等四个方面,并分别定义了相应的衡量指标。以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为例,分析了其观测资料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影响,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途径。
唐淋祁国亮张椤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