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盛
- 作品数:25 被引量:151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限制因子的粤北丘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整治分区被引量:8
- 2021年
- 耕地宜机化整治是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以粤北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基于限制因子可改良程度,运用加权求和法和改进障碍度模型确定整治潜力和难度,进而运用四象限法划定耕地宜机化整治分区。结果表明:1)高潜力整治区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低潜力整治区主要分布于盆地。2)机耕道建设数量不足,地块较为分散,地块形状不规整是制约研究区耕地宜机化的主要原因。3)按整治潜力和难度,分为优先整治区、稍加整治区、全面整治区和后备整治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0.48%、46.57%、34.52%和4.80%。4)制定耕地宜机化整治专项规划,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建设为互联互通地块、水平条田、水平梯田、缓坡旱地、梯台旱地等不同类型宜机化耕地。基于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的耕地宜机化整治分区方法能够用于耕地宜机化整治规划,利于后续耕地宜机化整治决策,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耕地宜机化整治时序安排。
- 刘光盛赵乐松程迎轩周玉婷王存越林涵冰王红梅
- 关键词:土地利用整治丘陵山区
-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耕地撂荒风险评价——以广东兴宁市为例被引量:7
- 2019年
-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耕地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但受青壮劳动力析出,务农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耕地撂荒问题成为耕地保护亟待关注的新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撂荒问题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耕地撂荒风险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粤北山区兴宁市为例,从基础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土壤质量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撂荒风险测度,探析不同撂荒风险耕地特征,最后提出分类治理对策。结果表明,耕地撂荒风险测度模型PCM系数为72.8%,能较好地测度耕地撂荒风险;兴宁市约三成耕地为高撂荒风险状态,其主要分布在土壤质量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耕作便利性较差的高海拔坡耕地上,且主要为田块细碎、形状不规整的旱地。为避免耕地大规模撂荒,建议建立耕地撂荒风险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土地流转,通过扶持种植大户,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方式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 吴茗华王薇刘光盛王红梅
- 关键词:耕地撂荒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快速城镇化地区城市开发边界及其住房空间溢出效应
- 本文旨在开展面向城市开发边界的微观模拟研究,对城市开发边界的住房溢出效应进行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开发边界,是城市空间演变规律下城市自身发展的最佳目标,也是控制城市蔓延、引导城市空间合理扩展的有效技术措施,具有重要...
- 刘光盛
- 关键词:安全格局
- 文献传递
- 融入思政元素城市地理学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单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课堂教学的视角
- 2022年
- 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达到融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的目的,将思政元素融入城市地理学课程单节课“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控制—教学载体(课程)”的四维融入路径,创新了“逻辑分析框架搭建—驱动机制深挖—量化分析融合”的三重结合方法,以期为思政教育融合专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 王玉琳刘光盛王红梅
-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
-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被引量:11
- 2016年
-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协调发展、重心迁移等模型,以广东省为实证,揭示两者间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呈较强正相关,本质上属互促共进关系,但受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影响,两者间仍存在矛盾;户籍城镇化率是协调发展等级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后者随前者同向变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协调发展等级较高,协调发展类型对经济实力依赖较小,主要受产业结构、耕地资源禀赋等影响;协调发展度重心大体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的地理空间转移;促进协调发展应结合地区特色及所处协调阶段,采取差异化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注重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 卢阳禄王红梅胡月明刘光盛程迎轩肖雄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
- 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体系框架构建被引量:17
- 2015年
- 土地利用工程是缓解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支撑,标准化是联系土地科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土地利用工程标准体系是标准化的基础,是制定、修订土地利用工程标准的蓝图。该文根据标准体系及土地利用工程实践活动的特点,初步阐述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及其标准体系的内涵;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法,系统收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的现状及需求;在分析土地利用工程现状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标准层次(基础、通用、专业标准)、专业门类(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保护)、专业序列(综合、调查、评价、规划、建设、工程技术、材料与装备、管理)3个维度初步构建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体系框架,编制了涵盖49项需求标准的标准体系表,为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 刘光盛王红梅胡月明程迎轩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耕地质量与耕地产能评价——以试点区宾阳县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耕地质量与耕地产能评价工作是改善农田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依据。当前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急需进一步深化认识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内涵。而当前农业部门、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指标体系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都不足以满足当前的工作需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指出要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2018年,自然资源部选择多个试点进行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工作。本研究以试点区广西宾阳县为例,探究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两套指标的评价效果及在华南地区的适应性问题,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耕地产量基本吻合,同时实践中也发现了土壤蚯蚓数量指标不适于作为土壤生物系数等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为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体系构建提出参考。
- 钟钦刘光盛余银辉
- 关键词:耕地质量指标体系
- 建成区内低效建设用地辨识及其形成机制——以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研究目的:尝试在辨识低效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掌握各种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和低效建设用地的成因。研究方法:"双面判别"辨识体系、标准差椭圆分析、核密度估算、空间自相关模型、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演绎推理等。研究结果:"相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化模式使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经济转型的新预期"是建成区低效建设用地的形成机制,有必要从规划和规范两方面慎重审视每宗建设用地的开发和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和社会经济预期的匹配度。研究结论:认识建成区低效建设用地的形成机制,进而规避低效建设用地的"负外部性",对预防低效建设用地的再次形成、贯彻落实"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方略有重要意义。
- 卢宗亮钟俊宏杨丽英刘光盛王红梅
- 关键词:建成区
- 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空间效应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 2024年
-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 陈莉珍刘光盛聂嘉琦肖瑶杨丽英王红梅
- 关键词:非粮化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基于不同调查时点数据的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及政策驱动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以土地调查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及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度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变化轨迹,探索土地政策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显示,28 a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先减后增,其中林地、未利用地与草地对耕地增加贡献最大;林地呈现一定波动趋势,但总体面积基本持平;草地持续减少,主要转向耕地;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13%,远大于其他地类。耕地保护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直接推动其他各类用地变化;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显著,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草地与林地保护的政策支持。
- 刘光盛王红梅胡月明关国锋程迎轩卢阳禄
-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