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霸县凹陷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古流体和现今流体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霸县凹陷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储层发育且勘探程度低,通过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方解石脉体及围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包裹体等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古流体来源、期次和演化特征,再结合现今地层水特征,总结了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种类型方解石脉体(Cal1、Cal2和Cal3),其中加里东运动早期形成的Cal1型脉体与围岩同位素特征相似,认为流体来源于海相围岩。加里东运动晚期形成的Cal2型脉体可分为2期,其中裂缝边部的早期脉体Cal2-1与围岩同位素特征也相似,流体也来源于围岩;位于中心的晚期脉体Cal2-2相对围岩具有δ^(13)C相似、δ^(18)O亏损和^(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具有较低均一温度(<50℃)和盐度(1.3wt%~3.5wt%Na Cl),认为流体来源于大气水和围岩的混合。喜马拉雅运动Es3-Es4期形成的Cal3型脉体相对围岩具有δ^(13)C和δ^(18)O亏损、^(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具有高均一温度(142~210℃),认为流体来源于岩浆活动。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存在3次流体活动,流体分别来源于海相围岩、大气水和岩浆活动,没有烃类流体活动的证据。研究区现今地层水具有低矿化度(2~3 g/L)、高钠氯系数(1~1.2)的特征,与邻近霸县生油洼槽的古近系地层水有很大差异,说明油气的保存条件及其与霸县洼槽水动力联系均较差。综合古流体和现今流体特征,认为研究区潜山内幕的流体活动特征不利于油气的成藏。
- 李飞李少龙曾溅辉刘井旺刘佳葛黛薇王阳穆永晶
- 关键词:潜山内幕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
- 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的高分辨质谱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被引量:1
- 2024年
- 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资源丰富,不同类型稠油的成因机制差异尚不清楚,解决上述问题对辽河稠油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色谱/质谱(GC/MS)结合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对辽河西部凹陷北部高升和牛心坨油田低熟油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高升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水体,有机质为菌藻类低等生物与陆源的双重贡献。牛心坨原油形成于还原性半咸水水体,有机质来源为低等微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双重输入,具有高蜡特征。成熟度参数表明二者均为低熟油。两种低熟油中均检测到N_(1)、N_(1)O_(1)、N_(1)O_(2)、O_(1)、O_(2)、O_(3)、O_(4)化合物,高升低熟油以N_(1)类为主,牛心坨低熟油以O_(2)类为主;前者富含脂肪酸和藿烷酸,后者富含脂肪酸,藿烷酸含量较低,反映两种原油成因机制的差异。高升低熟油中大量的藿烷酸表明其生烃母质在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经历了细菌改造作用,低熟油为细菌改造有机质低温生烃和藻类类脂低温生烃混合成因机制。牛心坨低熟油富含脂肪酸和高等植物蜡质,成因机制为生物类脂物早期低温生烃。两种低熟油的成因机制,为低熟油成因理论提供了研究方法,有助于完善低熟油成因理论并指导类似盆地低熟油油气勘探。
- 邓硕李素梅曹敬涛黄太明刘佳刘佳施倩倩
- 关键词: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
- 华北牛驼镇凸起潜山方解石脉体特征及流体响应被引量:1
- 2016年
- 华北牛驼镇凸起潜山地层中方解石脉体发育,根据研究区潜山地层方解石脉体及其围岩岩石学、同位素等特征,结合埋藏史、热史和构造演化史,分析流体来源及活动期次。结果表明:牛驼镇凸起潜山地层发育4种类型方解石脉体(Cal_1、Cal_2、Cal_3和Cal_4),其中加里东运动早期形成的Cal_1型脉体与围岩同位素特征相似,流体来源于围岩。加里东运动晚期形成的Cal_2型脉体相对围岩具有δ^(13)C相似、δ^(18)O亏损和^(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来源于大气水和围岩的混合。喜马拉雅运动Es_3-Es_4期形成的Cal_3型脉体相对围岩具有δ^(13)C和δ^(18)O亏损、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来源于岩浆活动。喜马拉雅运动Ng-Nm末期形成的Cal_4型脉体相对围岩也具有δ^(13)C和δ^(18)O亏损、^(87)Sr/^(86)Sr富集的特征,其形成与烃类流体有关,主要来源于霸县洼槽的Es_3烃源岩在Ng-Nm末期大规模的生排烃。该研究成果为分析研究区油气运移期次提供理论依据。
- 李飞曾溅辉金凤鸣刘井旺赵智鹏刘佳葛黛薇吴晨林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流体活动
- 霸县凹陷深部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7
- 2017年
- 霸县凹陷位于华北冀中坳陷北部,地热资源丰富。文中利用霸县凹陷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井的试油测温、地层水化学分析等资料,研究了霸县凹陷深部三套主要热水储层——馆陶组(Ng)、东营组(Ed)和沙河街组沙二—三段(Es_(2+3))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霸县凹陷深部地下热水主要有3种类型的化学组成,其中第Ⅰ类深部热水主要赋存于馆陶组,矿化度<5g/L,阴离子以Cl^-和HCO_3^-为主,阳离子主要为Na^+,为Cl·HCO_3-Na型水,总体处于开放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为以大气水渗入为主的溶滤水,其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主要为大气渗入水的溶滤作用以及深部沉积水的混合作用。Ⅱ类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二—三段,阴离子以Cl^-为主,阳离子主要为Na^+,为Cl-Na型水,总体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Ⅱ类地下热水主要为沉积水和混合水,蒸发浓缩作用参与了Ⅱ类地下热水化学成分的形成。Ⅲ类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二—三段,阴离子以Cl^-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为Cl-Na·Ca型水,总体处于封闭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Ⅲ类地下热水主要为沉积水,其水化学的成因主要为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作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下热水温度增加,由Ⅰ类至Ⅱ类和Ⅲ类热水,水-岩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矿化度逐渐增大,相应的水化学类型也逐渐变化,钠氯系数(rNa/rCl)和脱硫酸系数(rSO_4×100/rCl)逐渐减小,而变质系数(r(Cl-Na)/rMg)逐渐增加。
- 赵贤正李飞曾溅辉金凤鸣张汪明刘佳张继伟
- 关键词:地下热水化学成分水-岩相互作用霸县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