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俊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荀子
  • 3篇儒学
  • 2篇道统
  • 2篇儒家
  • 2篇儒家道统
  • 2篇生态
  • 2篇家道
  • 1篇德能
  • 1篇学派
  • 1篇政治
  • 1篇儒家学派
  • 1篇实践维度
  • 1篇史观
  • 1篇仁学
  • 1篇荀子礼学
  • 1篇维度
  • 1篇孝道
  • 1篇孝道思想
  • 1篇礼学
  • 1篇历史观

机构

  • 6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冯俊
  • 1篇张奇伟

传媒

  • 2篇邯郸学院学报
  • 2篇原道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伦理与文明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伦理与政治:《荀子》孝道思想的内在张力及儒学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荀子》的孝道思想整体上体现了以国制家,政治优于伦理的儒学立场,但其中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在《荀子》不同篇章中存在细微差别:《宥坐篇》之前,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被赋予宏观的政治架构意义,作为伦理的孝道是庶民的生活主题,而政治是士君子乃至圣王的生活主题;《宥坐篇》之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转而被内化为理想人格的两全,"孝道"不仅属于圣王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表现为圣王事功的"尽伦尽制"。这种差别可以归诸荀子后学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并鲜明地表现为《荀子》诸篇论孝的不同侧重,以及与孔、孟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但以"圣王"为理想人格来统合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冲突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解决,当这种张力在实践中转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荀子》的解答无益于指导具体境遇下普通人的社会实践。因此,《韩诗外传》中会存在以毁灭个体生命为代价的两全,而《孝经》则以孝道这种人类普遍的伦理情感为出发点构建政治的合法性,以此弥合《荀子》"大一统"思想造成的二者分裂,并重新回到孔、孟的儒学立场上来。
冯俊张奇伟
关键词:荀子伦理政治
荀子历史观中的圣、道关系探微
2016年
在荀子的历史观中,圣与道的关系不仅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丰富、多元的关系。通过分析制礼之圣与治古之圣、当今之圣及儒与道的关系,可以发现在荀子“道贯”主张的背后,还存在荀子对“道”之完满在“器”层面损伤的警觉,而维护道在“器”层面上的完满,恰恰是历代圣人、儒者天然的历史担当。
冯俊
法行与类举:荀子礼学中的经权之道被引量:1
2016年
法行与类举是荀子理想人格处理礼法所及和超出礼法之外时的行事原则。对"法"和"类"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法学视角,而应该从更为广阔的礼学视域加以分析。法并非仅指律法之"法",而应该从礼法的刚性体现加以阐释。类并非后世所言"决事比",而是在礼法所未及之处、未能满足正礼施行条件时候的灵活的处事原则。二者统一于礼仪制度之中,并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被用以形容理想人格的"经权之道"。
冯俊
建构开放的儒家道统与儒学生态的重建
2016年
儒家道统的建构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尤其是建构一个排他性的、封闭的道统体系,在取舍之间本就掺杂着诸多复杂非学术因素。综合考虑的话,围绕儒家道统的争论恐怕不是一道简单的可以在文教与宗教之间二选一的是非题。一。
冯俊
关键词:儒家道统儒家学派
建构开放的儒家道统与儒学生态的重建
2017年
儒家道统的建构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尤其是建构一个排他性的、封闭的道统体系,在取舍之间本就掺杂着诸多复杂非学术因素。综合考虑的话,围绕儒家道统的争论恐怕不是一道简单的可以在文教与宗教之间二选一的是非题。一。
冯俊
从仁知到德能:荀子仁学的实践维度
2016年
通过梳理仁、知与德、能这一对关系,四个概念在孔、孟、荀三家的传承与变异,可以看到先秦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即在话语的继承与改造之间保持自身儒学理论的合法性与创造性。孟子将孔子的人性论进一步落实到"心"本体上,从而解决了孔子仁学本体论缺乏的困境,但拙于儒学实践的落实;荀子利用礼学资源将孔子仁学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但对于仁学的本体论依据却采取了"存而不论"的儒学立场。
冯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