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肺动脉
  • 3篇肺栓塞
  • 2篇动脉血
  • 2篇动脉血栓
  • 2篇动脉血栓栓塞
  • 2篇心动图
  • 2篇心室
  • 2篇血栓
  • 2篇血栓栓塞
  • 2篇血栓栓塞症
  • 2篇溶栓
  • 2篇栓塞症
  • 2篇内皮
  • 2篇肺动脉高压
  • 2篇肺动脉血栓
  • 2篇肺动脉血栓栓...
  • 2篇肺动脉血栓栓...
  • 2篇超声心动图
  • 1篇电图

机构

  • 1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延边第二人民...
  • 1篇甘肃医学院

作者

  • 13篇高莹
  • 7篇程显声
  • 6篇何建国
  • 6篇陈白屏
  • 5篇倪新海
  • 5篇赵彦芬
  • 4篇柳志红
  • 2篇荆志诚
  • 2篇戴汝平
  • 2篇邹治鹏
  • 1篇郭远林
  • 1篇李清
  • 1篇许建屏
  • 1篇吴超
  • 1篇李晓惠
  • 1篇王曼
  • 1篇康连鸣
  • 1篇马展鸿
  • 1篇李建军
  • 1篇史蓉芳

传媒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2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矛盾性栓塞八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提高对矛盾性栓塞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采用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的方法。结果本组8例肺栓塞合并矛盾性栓塞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47.6岁。3例发生脑血管栓塞,2例为肾动脉栓塞,左心房血栓、下肢动脉和主动脉栓塞各1例;3例发现卵圆孔开放合并右向左分流。确诊矛盾性栓塞是发现嵌顿于动静脉交通处的栓子,其余皆为临床诊断。本组矛盾性栓塞诊断,7例为临床诊断,1例为确诊。结论矛盾性栓塞并非少见,应加强诊断意识。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合并体循环动脉栓塞或不明原因的体循环动脉栓塞应考虑到矛盾性栓塞可能。
熊长明柳志红程显声何建国倪新海赵彦芬高莹陈白屏
关键词:肺栓塞
血浆内皮素1水平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价值探讨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研究血浆内皮素1(big endothelin-1,ET-1)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远期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3154例SCAD患者,并随访24个月,随访期间,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189例为事件组,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2965例为非事件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基线ET-1水平,将ET-1<0.3pmol/L为低ET-1组1588例,ET-1≥0.3pmol/L为高ET-1组1566例。应用Cox回归分析评价ET-1水平对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事件组ET-1水平较非事件组明显升高[0.33(0.25,0.49)pmol/L vs 0.30(0.22,0.45)pmol/L,P=0.004]。高ET-1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ET-1组(7.02%vs 4.97%,P=0.01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T-1为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HR=1.656,95%CI:1.099~2.496,P=0.016)。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ET-1组无事件生存率较低ET-1组降低(P=0.016)。结论 ET-1为SCAD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其预后判断的长期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刘媛圆周冰洋郭远林朱成刚吴娜琼高莹董秋婷李建军
关键词:内皮缩血管肽1冠心病心血管疾病预后
房间隔球囊造口术治疗重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一例被引量:1
2002年
高莹戴汝平程显声徐仲英马展鸿陈白屏倪新海梁岩毛懿
关键词:病例报告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量-效关系被引量:10
1998年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量-效关系。方法用右心导管检查术测定血流动力学与心功能指标,观察吸入20、40、60和80ppm不同浓度NO对16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作用。结果吸入20、40、60和80ppmNO均有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阻力的作用。吸入20ppmNO即达到最大扩血管效应,肺动脉平均压和肺血管阻力分别降低26.5%和40.3%(P<0.0001);增加吸入NO的浓度,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不再进一步降低。结论患者吸入NO的最佳浓度以不超过20ppm为宜。
何建国程显声熊长明华毅柳志红赵彦芬陈白屏高莹李清马秀平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一氧化氮吸入疗法
综合应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血气分析评估肺栓塞严重程度和溶栓疗效
本文对阜外医院1990年1月~2003年1月108例次接受溶栓的肺栓塞(P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溶栓治疗前、后PE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电图和血气分析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综合应用UCG、...
柳志红赵智慧赵彦芬陈白屏程显声史蓉芳李建蓉戴汝平高莹熊长明倪新海周宪梁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肺栓塞心电图血气分析溶栓疗效
文献传递
右胸电导纳容积波法估测左心室舒张末压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 研究右胸电导纳容积波法估测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于左心导管检查后24~72小时进行右胸电导纳容积波检查,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并分析心导管测值与右胸电导纳容积波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LVEDP平均为2.65±0.64KPa(19.9±4.8mmHg),右胸电导纳容积波参数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与LVEDP有较好的相关性(r=0.55~0.85,P<0.01~0.001,S=4.90~9.52)结论 右胸电导纳容积波法是一种无创估测LVEDP的有用方法.
何建国程显声徐义枢高莹白书红
关键词:左心室电阻抗心血管机能
41例闭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与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的比较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 (PASP)的可靠性。方法 :用右心导管法 (RHC)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分别测定闭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PASP ,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与右心导管法测量PASP值 ,两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平均差为 ( 11 85±5 0 2 )mmHg( 1mmHg =0 13 3kPa) ,但两种方法得到的数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r =0 63 5 ,P <0 0 5 )。PASP值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肺泡—动脉氧差、血氧饱和度有关。结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测量PAPS值与右心导管法有相关性 。
高莹崔大山周维新李永顺柳志红何建国张海涛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压力
孤立性左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相关研究进展
2008年
孤立性左心室肌致密化不全(isolated noncompaction of the left ventficular myocardium,INVM)是一种少见的心肌病。1984年,Engberding等首次报道了INVM。现在普遍认为该疾病是由于心内膜形成时正常致密化过程停滞造成的。心肌致密化不全经常伴随有其他的先天性心脏缺损,但也可以独立出现。超声心动图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高莹
关键词:心肌病心室肌致密化不全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住院构成比与病死率的变迁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了解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住院构成比与病死率的变迁,为PTE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74年至2002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442例PTE住院患者资料。结果PTE住院患者年住院例数及住院构成比分别从1970年代初每年低于5例和平均每年0.1152%的构成比,到21世纪初每年48~79例和平均0.5866%的住院构成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冬季是PTE发病高峰,发病数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发病年龄大多数处于30~60岁,男性发病高峰在30~60岁,女性为40~60岁,男性较女性提前10年进入发病高峰。PTE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从1970年代的20%降到21世纪初的5.8%。1990年之前PTE患者住院病死率为12.5%,1990年之后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PTE男性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6%,女性为8.6%,二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9)。住院病死率在年龄<70岁的PTE患者为5.5%,≥70岁的患者为19.0%,住院病死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是一重要的常见病,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邹治鹏何建国程显声赵彦芬陈白屏高莹熊长明倪新海荆志诚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病死率
230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对症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的住院转归被引量:27
2006年
目的:介绍对症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3种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或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再发患者的住院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74-2002年的28年来我院住院收治的230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或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再发患者经对症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3种治疗方法的住院有效率、显效率和病死率。结果:对症治疗、单纯抗凝和溶栓+抗凝治疗的住院总有效率分别为60.0%、91.5%和96.6%;其中住院显效率分别为0、0.9%和42.7%;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7.1%、4.7%和3.4%。结论:通过回顾性临床分析表明,对症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对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或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再发患者均有效。由于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不能进行比较。
邹治鹏何建国程显声赵彦芬陈白屏高莹熊长明倪新海荆志诚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对症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