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娟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3篇视应力
  • 2篇地震序列
  • 2篇波速
  • 2篇波速比
  • 2篇M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后
  • 1篇地震视应力
  • 1篇孕震
  • 1篇孕震过程
  • 1篇震后
  • 1篇震后趋势
  • 1篇震前
  • 1篇时空演化特征
  • 1篇腾冲火山
  • 1篇喷发
  • 1篇圈定
  • 1篇重复地震
  • 1篇汶川地震

机构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作者

  • 7篇陈丽娟
  • 6篇李艳娥
  • 4篇郭祥云
  • 4篇陈学忠
  • 3篇王生文
  • 1篇樊祺诚
  • 1篇张柳毅
  • 1篇龚丽文
  • 1篇曹园园
  • 1篇李霓
  • 1篇王林瑛
  • 1篇宋美卿

传媒

  • 4篇地震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序列中的8月3日—9月30日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借助于时空图像分析方法,对本次地震破裂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2014年鲁甸MS6.5地震主要沿NW向破裂,存在沿NE向破裂的成分,但是NE向破裂并不明显;(2)地震破裂时,主要从主震震中处往ES方向传播,破裂带长度大约为10km,破裂面近乎直立;(3)余震活动主要集中于主震上方区域,震源深度大于主震的余震稀少.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当地的地震构造情况和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破裂面为NW向,其发震断层为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可能性很大.
李艳娥陈学忠陈丽娟郭祥云
利用纵、横波的拐角频率比值和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波速比——以芦山M_S7.0地震序列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使用区域固定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计算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谱参数,通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比值和纵、横波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波速比。结果显示:1拐角频率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27,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67,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结果更接近泊松介质的波速比1.73;2两种方法得到的波速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主震后均处于较低异常水平,最后一个MS5.4余震后,波速比回返升高;3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异常形态较明显,在3个MS5.4余震前都呈现出"降低-回返"的过程,在回返之后发生最大余震;4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是否对介质做非弹性衰减校正对两种方法的结果影响不大;5单台波速比与多台波速比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陈丽娟陈学忠李艳娥王生文郭祥云
关键词:波速比
山东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本文使用山东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基于Brune圆盘模型得到了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206个ML≥2.0地震的辐射能量、地震矩、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震源参数标度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视应力呈现随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视应力较低的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ML≤2.8震级段,视应力和地震矩之间没有趋势性关系。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2004年至2007年应力水平明显升高,视应力高值主要集中于安丘—昌邑、莒县—郯城、聊城—兰考断裂、胶东半岛等地区,2009年后处于应力较低水平,但2011年3月开始有升高现象,值得继续关注。
李艳娥陈丽娟王生文郭祥云陈学忠
关键词:视应力
2013年7月22日岷县M_S6.6地震前后视应力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422个ML≥2.0地震的视应力,得到了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图像和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岷县MS6.6地震发生前,ML<4.0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出现视应力高值分布,而ML≥4.0地震的视应力在震中区出现了视应力高值分布图像。2震中附近地区视应力地震前出现上升过程,震后这个上升过程仍在继续,这个地区未来强震危险性仍然存在,值得关注。
陈丽娟李艳娥杨立明陈继锋陈学忠
关键词: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
1999年11月29日岫岩M_S5.4地震序列视应力的再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辽宁省地震局沈阳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的波形资料,采用两种不同的几何扩散模型,计算了岫岩地震序列的单台和多台平均视应力、差视应力值。分析了1999年岫岩MS5.4地震序列单台和多台视应力的时间演化特征,比较了两种不同几何模型视应力和差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同一地震的视应力。结果表明:①对于同一地震而言,几何扩散模型得到的视应力值比分三段几何扩散模型的大,考虑能量补偿得到的视应力要比未考虑能量补偿的要大。②该序列视应力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主震前一段时间视应力水平较低,主震前几天地震视应力水平升高,主震与最大余震期间,视应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最大余震发生后,视应力逐渐降低,并恢复到震前水平。这表明视应力为预测震后趋势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依据;③无论是采用球面几何扩散模型还是分三段几何扩散模型,无论是单台视应力结果还是多台平均视应力结果,无论考虑能量补偿与否,在震后趋势的判定上几乎没有差异;④无论是采用球面几何扩散模型还是采用分三段几何扩散模型,差视应力在MS5.4主震和MS5.1余震发生前短时间内都具有快速的升高变化过程。
王生文李艳娥郭祥云陈丽娟
关键词:视应力震后趋势
基于ArcGis建模分析圈定腾冲火山潜在喷发危险区域
2015年
火山是基于充足的岩浆源、通畅的岩浆通道及较高的岩浆温度形成的,同时受地形、岩性及历史火山喷发条件等因素的控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岩浆房、断层和岩浆温度为主要因素,同时以岩性、应力、应变及火山分布为辅助因素,利用Arc Gis中的Modelbuilder工具进行建模分析,并将每种因素按危险程度分9个等级,通过加权叠加,得出腾冲地区火山喷发危险区域等级图,从而圈定了该地区潜在的火山喷发危险区域,并且根据图中颜色的变化直观地显示出各地区的喷发危险程度。建模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最危险的地区是荷花—马鞍山—上庄一带的断层附近;其次分别是曲石—焦山—大坡头、腾冲—清水—荷花、五合—团田一带的断层附近。为预测未来火山喷发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龚丽文李霓樊祺诚张柳毅曹园园陈丽娟
关键词:加权叠加
从波速比变化看汶川与芦山地震的孕震过程被引量:11
2016年
为研究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利用单台单震法,将地震丛发区内发生的地震粗略视为"广义重复地震",系统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1990~2015年波速比时空变化过程。结果发现,波速比在汶川地震前降低,芦山地震后明显恢复。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汶川地震前,2000年~2008-05波速比出现异常降低-回返-发震过程,低值异常持续时间约8a。汶川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二是2010年开始再次显现波速比持续性稳定下降,在2013-04降至最低点,发生芦山地震,震后波速比再次快速回升到正常值。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从2000年~2013-04波速比维持长时间的异常低值状态,低值持续时间约13a,直至2013-04芦山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不论是龙门山南段还是北段,均可看到波速比基本一致的变化,2000~2013年的异常降低-恢复过程,显示了汶川8级地震与芦山7级地震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孕震过程长达14a。由此可见,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很可能是同一动力学过程孕育的两次先后发生的强震。
李艳娥王林瑛宋美卿陈丽娟
关键词:汶川地震波速比重复地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