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蒲晓婷

作品数:8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杉木
  • 5篇土壤
  • 4篇幼林
  • 4篇杉木幼林
  • 3篇土壤溶液
  • 2篇亚热带
  • 2篇有机碳
  • 2篇纬度
  • 2篇高纬
  • 2篇高纬度
  • 1篇低纬
  • 1篇低纬度
  • 1篇低纬度地区
  • 1篇冻原
  • 1篇亚热带地区
  • 1篇亚热带森林
  • 1篇样地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有机碳矿化

机构

  • 8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福建省湿润亚...
  • 2篇教育部

作者

  • 8篇蒲晓婷
  • 5篇林伟盛
  • 5篇林廷武
  • 5篇杨智榕
  • 4篇刘小飞
  • 4篇熊德成
  • 4篇郑蔚
  • 3篇谢锦升
  • 3篇杨玉盛
  • 3篇王恩熙
  • 3篇邱曦
  • 3篇张浩
  • 2篇吕茂奎
  • 2篇胥超
  • 1篇江军
  • 1篇杨柳明
  • 1篇林成芳
  • 1篇江淼华
  • 1篇张晓燕

传媒

  • 4篇亚热带资源与...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土壤增温对杉木幼林不同深度土壤溶液DOM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IPCC(2007)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会升高1.1℃至6.4℃[1]。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据已发表的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于温度受限制的中高纬度地区[2-3],在30°N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还几乎没有主动性控制增温实验[4-6],这限制了对全球变暖如何影响亚热带和热带生态系统的认识。
杨智榕林伟盛蒲晓婷郑蔚元晓春刘小飞熊德成胥超林廷武
关键词:DOM样地矿化速率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植被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以福建省三明市莘口教学林场小湖工区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87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植物各叶片碳氮磷含量。结果显示: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87种植被叶片C、N、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47.45、18.14和0.71 mg·g-1,叶片C∶N、C∶P及N∶P比值分别为26.56、704.94和27.10,不同生活型植物的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C∶P和N∶P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的叶片C∶N、C∶P都与相应的N、P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而叶片N含量与P含量的变化并不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植被植物对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全国陆地植物的平均水平,不同科和不同生活型功能群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养分适应策略差异性。
王恩熙谢锦升杨柳明林廷武张晓燕张浩邱曦蒲晓婷
关键词:生活型植物功能群
土壤增温对杉木幼林深层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简报)被引量:2
2015年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据IPCC(2007)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增加1.1~6.4℃[1]。由此,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但是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在温度受限制的中高纬度地区的草原、农田、冻原和森林生态系统[2-3],在30°N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野外增温实验很少见[4-6]。
林伟盛蒲晓婷杨智榕熊德成胥超林廷武刘小飞
关键词:CO2通量冻原亚热带地区低纬度地区
土壤增温对杉木幼林不同深度土壤溶液NO_3^-浓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全球温度在上个世纪平均增加了大约0.74℃(1906--2005年)。全球气候模式预测这个趋势将延续到本世纪,到2099年,全球气温将增加1.8-4.0℃。全球变暖可能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至今为止仍然没有详尽评估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氮库及其动态造成的影响。氮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最具限制性的元素,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林伟盛蒲晓婷杨智榕郑蔚元晓春刘小飞熊德成林廷武林成芳
关键词:土壤溶液杉木幼林陆地生态系统增温全球温度
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对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20
2016年
试验研究了典型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0,11,31a)的表层(0—10cm)和深层(60—80cm)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层土壤有机碳84d累积矿化量或潜在矿化量显著低于表层土壤,植被恢复则显著增加了表层和深层土壤累积矿化量或潜在矿化量(P<0.05),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或潜在矿化量与WSOC、MBC和SOC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表明碳矿化底物数量是决定土壤碳累积矿化量或潜在矿化量的主导因子;对照表层土壤的矿化速率常数(k)高于深层土壤的,植被恢复降低了表层土壤的k值(P<0.05),对深层土壤的k值却没有显著影响;而深层土壤矿化率显著高于表层土壤,且植被恢复后均显著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矿化率与微生物代谢熵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表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是影响土壤碳矿化率的重要因素,而深层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植被恢复可以改善侵蚀红壤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土壤固碳能力。
张浩吕茂奎江军蒲晓婷王恩熙邱曦谢锦升
关键词:侵蚀红壤植被恢复有机碳矿化
降雨对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林冠可溶性有机碳迁移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解不同降雨条件下碳在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内部的迁移特征,对亚热带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在不同降雨量下林冠层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降雨量大于10mm时,米槠和杉木树干径流量与胸径呈幂函数正相关(R2>0.81和R2>0.88),米槠树干径流中DOC浓度与胸径呈幂函数负相关(R2>0.37);相反,杉木树干径流中DOC浓度与胸径呈幂函数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9,P<0.05)。米槠次生林穿透雨中DOC浓度相对大气降雨中DOC浓度平均增量大于杉木人工林,且前者增量的变化幅度也远大于后者,表明降雨量对米槠次生林穿透雨DOC浓度的影响较杉木人工林大;总体而言,米槠次生林树干径流DOC浓度(48.8mg/L)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23.4mg/L)(P<0.05)。随着降雨量增大,米槠次生林树干径流DOC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杉木人工林则呈现一定的递增趋势,说明树种的差异可引起树干径流DOC浓度对降雨变化的响应不同,降雨历时同样对穿透雨和树干径流DOC浓度具有显著性影响。
吕茂奎谢锦升林廷武江淼华张浩王恩熙邱曦蒲晓婷杨玉盛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穿透雨树干径流
更新方式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采用负压法对福建省三明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米槠次生林(BF)、米槠人促更新林(RF)、米槠人工林(CP)0-15、15-30、30-60 cm土层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浓度及光谱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整体趋势为RF〉CP〉BF,而可溶性有机氮(DON)则为米槠人工林最高;且DOC和DON在表层(0-15 cm)土壤浓度皆显著高于底层(30-60 cm).芳香化指数大小为RF〉CP〉BF,且整体为表层较高.米槠人工林表层土壤以荧光强度高的短波峰(320 nm)为特征峰,表明其易分解物质含量高,腐殖化程度较低;而米槠人促更新林表层土壤则以宽平的中长波峰(380 nm)为特征峰,说明其腐殖化程度较高,有助于土壤肥力的储存.此外,30-60 cm深层DOM特性几乎不受森林更新方式的影响.
元晓春林伟盛蒲晓婷杨智榕郑蔚陈岳民杨玉盛
关键词:荧光光谱
杉木幼林土壤垂直剖面CO_2通量对土壤增温的响应被引量:14
2017年
研究土壤垂直剖面CO_2通量的分布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亚热带杉木幼林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采用气井法结合Fick扩散法则和扩散系数模型计算15、30、60 cm各层土壤的CO_2通量,探讨增温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杉木幼林土壤增温影响可至60 cm土层,增温显著降低了各层土壤含水量(p<0.05).增温显著增加了杉木幼林土壤CO_2通量(p<0.05),深层尤为显著;增温处理(W)后15、30、60 cm土层的土壤CO_2通量年均值分别为1.35、0.73和0.36μmol·m-2·s-1,比对照(CT)相应增加了36%、180%和192%,并且增温显著影响了土壤基础呼吸速率F10和土壤温度敏感性指数Q10(p<0.05).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能够共同解释各层土壤CO_2通量季节变异的62%~87%,且增温处理后其R2增大.双因子模型拟合结果优于单因子模型.增温能够增加土壤呼吸,对全球大气CO_2浓度升高具有正反馈作用.
蒲晓婷林伟盛杨玉盛杨智榕郑蔚元晓春刘小飞熊德成陈岳民
关键词:模拟增温垂直剖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