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悦齐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柴油
  • 4篇柴油机
  • 3篇粒径
  • 3篇粒径分布
  • 3篇共轨
  • 3篇共轨柴油机
  • 2篇颗粒物
  • 2篇POC
  • 1篇电控
  • 1篇电控共轨
  • 1篇电控共轨柴油...
  • 1篇氧化催化转化...
  • 1篇氧化活性
  • 1篇排放特性
  • 1篇排气
  • 1篇燃料
  • 1篇燃料特性
  • 1篇燃烧
  • 1篇燃烧分析
  • 1篇装载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李新令
  • 4篇罗悦齐
  • 3篇黄震
  • 2篇李昂
  • 1篇许朕
  • 1篇吕田
  • 1篇周校平
  • 1篇关淳

传媒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内燃机学报
  • 1篇小型内燃机与...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DOC/POC发动机结合近后喷射的颗粒排放特性
一台电控共轨柴油机试验研究了DOC+POC后处理装置结合近后喷射策略对颗粒粒径分布、数量浓度和挥发性的影响,探讨了优化后处理装置转化效率的策略.研究发现近后喷射可以降低主喷阶段的缸内温度,并提高燃烧后期的温度,有利于DO...
罗悦齐李昂郑轶李新令黄震
关键词:电控共轨柴油机颗粒物粒径分布排放特性
近后喷射对装载POC柴油机排气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基于一台电控共轨柴油机研究了氧化催化型后处理装置(DOC+POC)结合近后喷射策略对排气颗粒粒径分布、数量浓度和颗粒挥发性的影响。发现近后喷射可以显著降低主喷阶段的缸内温度,并提高燃烧后期的温度,有利于DOC+POC后处理装置颗粒去除率的提高;低负荷时,近后喷尽管对积聚态颗粒的影响不显著,但能够显著抑制核模态颗粒的生成;中等负荷条件下,积聚态颗粒数量浓度随着近后喷的引入而显著降低;采用小间隔的近后喷射和加装DOC+POC能够有效去除核模态颗粒以及颗粒物中的挥发性成分。
潘晓璇李新令罗悦齐罗悦齐周校平
关键词:共轨柴油机
近后喷射对柴油机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2016年
试验研究了近后喷射对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的影响,结合不同工况下的燃烧分析对近后喷射影响颗粒物排放特性的机理进行了阐释。重点分析了在发动机低负荷和中等负荷条件下,后喷间隔和后喷油量两个参数对颗粒物总数量排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低后喷油量和大后喷间隔的后喷策略是减少颗粒物排放的最优化策略;近后喷射的应用仅在较高发动机负荷工况下有利于减少颗粒物总排放量,而在低负荷下,近后喷射只对核态颗粒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近后喷射的引入降低了燃烧前期的缸内温度,提高了燃烧后期的温度,有利于促进颗粒物氧化,从而达到减少颗粒物排放的效果;这一燃烧特性也有利于减少NO_x的生成。
罗悦齐李新令李昂黄震
关键词:共轨柴油机燃烧分析
燃料特性对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机动车尤其是柴油车颗粒物是大气PM2.5的重要来源,建立燃料特性与颗粒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燃料角度控制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十分重要.笔者选取了多种理化特性不同的适用于压燃式发动机的燃料,采用SMPS、HRTEM、TGA、热光碳分析仪和GC-MS等测试仪器,系统研究了燃料特性,如硫含量、芳烃含量、氧含量及其他物性参数等对排放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旨在建立燃料特性与颗粒粒径分布、纳米结构、氧化活性及化学组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机动车PM2.5的排放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黄震李新令吕田许朕关淳罗悦齐
关键词:柴油机燃料特性颗粒物粒径分布氧化活性化学组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