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晓峰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三江平原
  • 4篇
  • 1篇稻田水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沼泽
  • 1篇输出通量
  • 1篇水体
  • 1篇水田
  • 1篇水田灌溉
  • 1篇通量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环境行为
  • 1篇沟渠
  • 1篇灌溉
  • 1篇河流
  • 1篇BOD5
  • 1篇CODCR
  • 1篇PH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阎百兴
  • 5篇潘晓峰
  • 4篇王莉霞
  • 2篇祝惠
  • 1篇曹会聪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松花江、黑龙江水中可溶性铁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0年
以黑龙江和松花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水中可溶性铁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含量、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松花江水体中可溶性铁质量浓度分别为0.10~0.62和0.11~0.73mg·L-1,Fe2+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6和0.04~0.35mg·L-1。松花江水体中可溶性铁、Fe2+浓度平均值均略高于黑龙江。同一年份内水体可溶性铁含量峰值以平水期居多。黑龙江水体CODCr与Fe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松花江水体CODCr与可溶性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松花江水体中BOD5、pH值与Fe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人为来源的难生物降解有机质的大量输入提高了河水中铁离子的络合容量,使水中可溶性铁和有机络合铁含量增加。
崔长俊阎百兴潘晓峰
关键词:有机质CODCRBOD5PH
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形态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采集三江平原河流(主要河流和沼泽性河流)水体,利用切向超滤和玻璃纤维滤膜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了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含量、形态和潜在络合竞争能力,以揭示湿地开垦对铁形态和输出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可溶铁和酸性不稳定铁平均含量高达1.16和0.81 mg.L-1,是主要河流铁的重要补给来源,主要输送络合态铁(占可溶铁70.9%)和离子态铁(占可溶铁9.3%).河流中可溶态铁均以低分子量铁为主要迁移形态,在主要河流中低分子量铁占可溶态铁的68.7%,含量为0.13 mg.L-1,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占可溶态铁的82.2%,含量为0.88 mg.L-1;典型性河流中Fe3+含量是主要河流的3.1倍,Fe2+含量相差不大.通过菲咯嗪的配位竞争实验发现,络合态和胶体态铁中也存在Fe(Ⅱ)的结合形态;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络合态铁具有更高的潜在络合竞争能力,更容易形成稳定不易分解的络合态铁.因此,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导致沼泽性河流铁输出的减少,稳定络合态铁输出的减少直接影响铁的迁移距离,对近海铁的输送产生巨大影响.
潘晓峰阎百兴王莉霞
关键词:河流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体中铁环境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对铁的赋存形态、迁移转化特征及输出量产生影响。以湿地沼泽水体和稻田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前后铁的形态、迁移转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湿地农田化后水体中可溶态总铁质量浓度下降16.9%;由于水体pH值的升高,Fe2+质量浓度下降56.3%,非溶解态酸性不稳定铁含量显著升高。沼泽水和稻田水在迁移过程中,铁均以络合态铁和酸性不稳定态铁2种形态迁移。沼泽水在迁移过程中Fe2+和络合态铁含量下降,酸性不稳定态铁含量升高,胶体态铁含量变化不大;稻田水在迁移过程中,络合态铁和酸性不稳定态铁含量下降,Fe2+和胶体态铁含量较稳定。2种水体铁形态的转化有较大差异:日间沼泽水中非溶解态的酸性不稳定态铁向可溶态铁转化;稻田水体可溶态铁向酸性不稳定态铁转化。
潘晓峰阎百兴王莉霞曹会聪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稻田水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水田灌溉-排水过程中铁形态变化及输出贡献被引量:8
2010年
采集三江平原农田灌溉地下水、稻田积水、渠系排水、土壤侧渗水,并采用切向超滤技术分离水体中不同形态铁,分析在灌溉排水及地下侧渗水中铁的迁移特征,并估算水田排水中铁的输出贡献.结果表明,在灌溉排水过程中,铁主要以低分子量形态和酸性不稳定形态迁移,地下水中Fe2+含量占可溶态铁的80.45%;地下水抽取到稻田后Fe2+含量显著降低,络合态铁含量升高,稻田积水中络合态铁占可溶态铁的75.50%;稻田积水排入渠系后,络合态铁中不稳定弱配位铁含量降低13.58%,其他铁形态变化不大.稻田积水通过地下侧渗进入渠系,随侧渗水体深度加深,Fe2+含量升高,络合态和胶体态铁含量降低,地下侧渗水向渠系水主要提供络合态和胶体态铁.三江平原湿地水田化改变了水体中铁的输出形态,同时,排水过程中铁的输出也对河流形成补给,水田灌溉排水过程可溶态铁的输出通量约为390kg.a-.1km-2,输出系数为0.186,灌溉-排水过程中残留在稻田土壤中铁的量约为1460kg.a-.1km-2,残留在排水渠系土壤中铁的量约为250kg.a-.1km-2,这对三江平原水土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潘晓峰阎百兴祝惠王莉霞
关键词: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农田排水沟渠铁的输出及形态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农田沟渠系统的输出将直接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安全。在大面积湿地农田化的三江平原,沟渠排水是铁输入河流的源和主要通道,也是北太平洋西北部okhotsk海铁输入的重要来源。以农田沟渠水体中铁为研究对象,采用切向超滤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沟渠系统中可溶态铁的形态和迁移特征,探讨湿地开发后沟渠向河流输出铁的特征。通过对2005年~2008年间沟渠水体中铁赋存形态变化研究发现:沟渠水体中铁多以可溶态铁存在,浓度在0.34~3.99 mg.L-1;络合形态是可溶态铁的主要形态,其次为胶体态,离子态铁含量最少;同一年间,可溶性铁含量平水期要略高于夏汛期,干渠中可溶态铁的含量略低于支渠,可溶态铁在支渠向干渠迁移过程中,络合态铁所占比例由70.12%降至56.53%,沟渠中可溶态铁浓度受田间降雨量的控制,同时pH、阳离子总量(CEC)、HCO3-、PO43-等因素共同影响可溶态铁浓度。沟渠水体中可溶态铁浓度受水体化学性质的影响,与水体中PO43-、CEC和HCO3-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相关关系。据估算三江平原每年通过沟渠输送可溶态铁约在45t~116t,湿地开垦为农田是导致可溶态铁锐减的原因,农田增施有机肥可能会提高可溶态铁的输出。
王莉霞阎百兴潘晓峰祝惠
关键词:沟渠水体三江平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