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 作品数:10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凯里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问题的若干思考——兼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 2008年
- 学科特征问题是我们开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必须要予以回答的一个元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但始终存有较大分歧。本文认为,要正确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首先要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哲学—科学二重性"。文中,笔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线索、方法论原则以及研究内容三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几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李娟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
- 社会和谐的历史比较: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
- 2008年
-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是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都可能达到的一种相对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关系状态。"和谐社会"则直接反映着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才能实现。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社会和谐"的表征、程度、状态进行历史比较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和谐的历史演进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量化改进;和谐社会则是这种量化改进的高级形态。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李娟
-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和谐社会形态
- 论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趣
- 2010年
- 西方传统哲学主要侧重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探讨,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研究,从而轻视甚至忽略了人的存在的重要性。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去解释人、生活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存在的时代性,实现了从"感性直观"向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转换,把认识论归结为实践论去理解,形成实践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放下形而上学的高傲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玄思态度,而主动在现实琐事的‘大地’中寻找坚实的根基,把自己立于坚实的大地之上",是实践的智慧。
- 李娟
- 关键词:西方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的三维定位被引量:1
- 2006年
-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哲学的学科定位、学派定位和功能定位三个角度发表过对“哲学是什么?”的看法,这些看法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的基本内容。从哲学的学科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把哲学和实证科学区分开来,强调哲学学科的非实证性;从哲学的学派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突出了自身哲学的实践特征与辩证特征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从哲学的功能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哲学能够开发人的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影响其他学科的思维范式,同时哲学具有批判功能。
- 李娟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定位
- 从描述心理学到现象学——论布伦塔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布伦塔诺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胡塞尔来完成的。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研究方向上,布伦塔诺引导胡塞尔从数学研究转向了哲学研究,坚定了胡塞尔以严格科学的精神来探讨哲学的信念;在研究内容上,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事实上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 李娟
-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现象学意向性
- 哲学抑或科学?——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被引量:1
- 2008年
- 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中"为历史唯物主义找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哲学,要么属于科学;第二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外"为历史唯物主义另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不属于哲学,也不属于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第三类观点是在哲学和科学"之间"为历史唯物主义找寻"归宿,"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定位问题上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论,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中既有哲学思辨又有科学实证,历史唯物主义既不同于思辨哲学又不同于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科学二重性"特征。
- 李娟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定位
- 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特征及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兼顾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建立起来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 李娟张彬
- 关键词:和谐社会
-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之争的再思考被引量:2
- 2009年
- 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元理论问题。早在第二国际时期,梅林和普列汉诺夫等人就制订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阐释方向。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正统"阐释提出了质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哲学"。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确立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问题获得了一个"权威性"定论。这一时期,一些苏联哲学家针对"教科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反思。在中国,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问题的讨论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哲学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再度兴起。无论以何种方式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都要以经典文本为依据。这涉及到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文本中所呈现出的思想的阶段性、异质性和批判继承性,以及如何在整体意义上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 李娟刘永富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哲学
- 认识发生的一般模式及其个性化特质——从信息认识论的视角出发
- 2007年
- 人类认识不仅具有类特征,也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质。信息认识论把信息中介引入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信息←→客体"这一认识发生的一般模式。按照信息认识论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对认识的个性化特质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从认识主体的角度看,认识就是主体根据自身的信息参照系对来自对象信息的重新分解、过滤、加工和整合的过程。主体信息参照系是认识个性化特质形成的基础。
- 李娟
-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求解向度被引量:1
- 2008年
- 在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前提性预设反思中,认为只有明确界定谈论的是"作为什么的哲学"和"作为什么的科学"的关系,问题本身才可能成立,对问题的解答才具有效性;同时,"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从萌芽、提出直至深入,始终伴随着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历史性批判。探讨"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发现哲学"、"证明哲学",因此"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可以转化为"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 李娟
- 关键词: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