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强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巴黎第十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东线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文化
  • 1篇信仰
  • 1篇仪礼
  • 1篇石器
  • 1篇农事
  • 1篇磁山文化

机构

  • 2篇巴黎第十大学

作者

  • 2篇李国强

传媒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南方文物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北方距今八千年前后粟、黍的传播及磁山遗址在太行山东线的中转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粟类植物的原初驯化发生于万年前后的桑干河-永定河和大清河-拒马河流域,在九至八千纪的暖、冷气候变化期间开始向外传播,至八千年前后已在西辽河流域、渭河上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早期的粟作种植。粟、黍遗存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别显示,二者在8000年前后的种植活动,主要发生自然生境适宜的地区,但也可能与不同文化类型的种植传统有关。在8500之后的寒冷期,迁徙人群主要沿太行山东麓走廊南下。磁山遗址的种种特质表明,该地区在8000年前后曾被开发成重要的中转基地,并与磁山文化的北部类型及南部的裴李岗文化共同构成了原住地、中转地和新定居地文化。移民在南下过程中形成的规模化的社会组织模式,也极大了促进了早期粟作农业在裴李岗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进程。
李国强
周家台“祠先农”简的释、译与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本文是对周家台"祠先农"秦简中涉及的祭祀活动及其中所蕴籍的宗教、政治与技术等背景的综合研究。文中首先对一些重要词语和语句进行了新的释读和文义贯通,并对腏祭的祭仪特征进行了专题考察。在背景研究方面,则首先通过考察先秦至汉代神农、后稷以及诸田事神的原初神格、祭礼特征及后续演进,确定了先农的田祖原型及其与其他农业神祇的整合过程,同时也阐释了先农在秦代产生和民间私祭的历史、文化背景。就腊祭而言,则区分了先秦时代十月腊祭和十二月蜡祭的功能特征,并探讨了战国晚期秦地对二祭进行整合的祭制改革及腊祭在两汉时代发展为岁终年节等相关问题,另外还研析了郑玄等东汉经学家在腊祭和先农释读方面出现的诸多困惑、失误与深层原因。最后,在禾、黍名称与治种技术问题上,指出二者均源于北方的粟作农业体系,与楚地稻作农业无关。由简文中的出种、燔治和殽种等活动,可证由选种、晒种、藏种、出种、粪种等环节构成的整套治种技术在秦代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显示出农业技术、先农信仰与祭礼活动的有机交融。就政治-宗教层面而言,楚地先农祭的出现,其实是秦人强权文化一统天下的缩影,也是秦人国家宗教征服楚地信仰的见证。
李国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