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房
  • 7篇心房颤动
  • 7篇房颤
  • 6篇射频
  • 6篇射频消融
  • 6篇消融
  • 5篇左心
  • 4篇心动图
  • 4篇超声心动图
  • 3篇心房颤动患者
  • 3篇左心房
  • 2篇心耳
  • 2篇心腔
  • 2篇心腔内
  • 2篇心腔内超声
  • 2篇心腔内超声心...
  • 2篇血栓
  • 2篇室性
  • 2篇频发室性
  • 2篇腔内

机构

  • 1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张艳
  • 9篇尤玲
  • 6篇刘倩
  • 4篇杨婧
  • 3篇耿雪
  • 3篇尹洪宁
  • 3篇张光明
  • 2篇谢瑞芹
  • 1篇周红
  • 1篇王培培
  • 1篇李贵芝
  • 1篇高长玉
  • 1篇郑红梅
  • 1篇张媛媛
  • 1篇吕静
  • 1篇杨东宁
  • 1篇侯倩
  • 1篇白晖
  • 1篇王倩

传媒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LAAT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拟行导管消融或左心耳封堵治疗的494例NVAF患者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LAATM组(n=62)和无LAATM组(n=43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NLR是否为NVAF患者LAATM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NLR对NVAF患者LAATM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LAATM组相比,LAATM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心力衰竭患者比例、CHA2SD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白细胞计数、NLR(1.99±0.67 vs.2.31±0.71)均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LR(OR=1.631,95%CI:1.049~2.534,P=0.030)、左心房内径(OR=1.159,95%CI:1.091~1.231,P<0.001)、心力衰竭病史(OR=1.979,95%CI:1.013~3.866,P=0.046)是NVAF患者LAAT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NVAF患者LAATM的AUC为0.629(95%CI:0.559~0.699,P=0.001);NLR=2.22时,患者可能存在LAATM(敏感度为53.2%,特异度为69.0%)。结论:NLR可能是NVAF患者LAATM的危险因素。
何长健张艳马建帅刘倩杨婧侯倩王连霞张媛媛尤玲谢瑞芹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女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被引量:1
2015年
心律失常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和特点存在性别差异;且在女性患者不同的生理阶段和生理周期的不同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种类和特点也有所不同。了解女性患者电生理特点和不同时期心律失常性质,对于女性心律失常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谢瑞芹张艳门汝梅
关键词:女性
不同起源部位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术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起源部位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房结构及功能,了解不同起源部位频发室早射频消融术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顺序收集2014-12-2017-09于我院住院,动态心电图示室早负荷>10 000次/24h,且成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123例。依据术中定位室早来源,分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24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36例,主动脉窦上36例,主动脉窦下27例。入选患者应用心脏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观察左心房结构及功能指标。结果:(1)右室流出道游离壁来源组左心房直径(LAD)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脉窦上、主动脉窦下来源组LAD术前较对照组显著增大。组间比较4组患者术后2周LAD下降至最低点,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减小最显著,后依次为游离壁、主动脉窦上、主动脉窦下来源。(2)4组不同来源组左心房应变术前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左心房应变呈缓慢升高趋势并于术后1个月达最高点,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升高最显著,后依次为游离壁、主动脉窦上、主动脉窦下来源。结论:频发室早可致LAD显著增大,左心房应变显著降低,经射频消融术后2周及1个月可逐渐改善,尤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改善最为显著,后依次为游离壁、主动脉窦上、主动脉窦下来源。提示射频消融术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游离壁来源室早的治疗效果优于主动脉窦上及主动脉窦下来源。
赵彦蕾张艳吴敬兰尹洪宁刘倩刘亚宁尤玲谢瑞芹
关键词: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术
RhoA/ROCK信号转导通路介导高糖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RhoA/ROCK信号转导通路在高糖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和胶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在1640培养基中培养24 h,实验设置对照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含25 mmol/L葡萄糖)、高渗透压组(5.5 mmol/L葡萄糖+19.5 mmol/L甘露醇)、高糖+法舒地尔(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组。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试剂盒测定细胞上清中Hyp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测定Ⅰ和Ⅲ型前胶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肌球蛋白磷酸酶靶亚基1(myosin phosphatase target subunit 1,MYPT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和p38MAPK的磷酸化和总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MYPT1(0.270±0.007 vs 0.090±0.008,P<0.001)、ERK(0.851±0.027 vs 0.175±0.038,P<0.001)、JNK(0.869±0.037 vs 0.488±0.022,P<0.001)和p38MAPK(0.498±0.020 vs 0.144±0.011,P<0.001)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HSC增殖率(A值)(2.372±0.098 vs 1.588±0.087,P<0.001)和Hyp水平(27.924±1.069 vs 17.643±0.112,P<0.001)显著增高,Ⅰ型前胶原mRNA(2.783±0.167 vs 1.004±0.008,P<0.001)和Ⅲ型前胶原mRNA(4.958±0.143 vs 1.098±0.014,P<0.001)表达显著上调。与高糖组相比,高糖+法舒地尔(25μmol/L、50μmol/L)组MYPT1(0.110±0.007,P<0.001;0.101±0.006,P<0.001)、ERK(0.473±0.025,P<0.001;0.223±0.031,P<0.001)、JNK(0.688±0.024,P=0.019;0.576±0.035,P<0.001)和p38MAPK(0.350±0.021,P=0.012;0.305±0.015,P=0.019)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HSC增殖率(A值)(1.819±0.104,P<0.001;1.613±0.103,P<0.001)和Hyp水平(21.430±0.714,P<0.001;18.574±0.825,P<0.001)显著降低,Ⅰ型前胶原mRNA(1.580±0.154,P<0.001;1.167±0.157,P<0.001)和Ⅲ型前胶原mRNA(3.166±0.073,P<0.001;2.524±0.085,P<0.001)表达显著下调。高糖+法舒地尔12
李贵芝刘莎张艳周红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高糖增殖胶原合成
不同来源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前后左心房功能变化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来源频发室性早搏(PVC)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房功能,了解成功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功能变化及不同起源频发PVC对左心房功能变化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PVC的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24hPVC负荷〉10000,且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68例。依据术中不同PVC起源定位分为右心室来源频发PVC患者4l例[年龄(47±15)岁,男15例],左心室来源频发PVC患者27例[年龄(50±17)岁,男16例]。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ld、2周、4周观察所有入选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指标。分析2组患者各指标组间及组内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右心室来源组:左心房内径(LAD)呈缓慢减小趋势,于术后2周达最低点[(31.7±3.6)mm对(33.2±4.6)mm,P〈O.05];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术前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63.6%±9.3%对70.3%±9.2%,P〈O.05),术后缓慢升高并于术后4周达最高点(68.1%±8.2%对63.6%±9.3%,P〈O.05);左心房应变及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术后4周内逐渐升高(P〈O.05)。左心室来源组:LAEF术前较健康人群降低(60.9%±12.2%对70.3%±9.2%,P〈0.05),术后4周内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房应变术后4周内逐渐升高(P〈O.05)。组间比较:左心房应变及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右心室来源组变化明显优于左心室来源组(P〈0.05),其余各指标虽然右心室来源组变化有优于左心室来源组变化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来源频发PVC射频消融术后4周左心房功能显著改善,而左心室来源频发PVC射频消融术后4周左心房功能无明显改善。提示临床上对于右心室来源的PVC应该更加积极治疗。
张艳谢瑞芹白晖尤玲尹洪宁郑红梅王倩耿雪
关键词: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左心房超声心动图
不同影像辅助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比较
2024年
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透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接受一站式手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包括单纯透视(极简式组)、应用透视结合TEE(TEE组)和应用透视结合ICE(ICE组)。分别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曝光量、左心耳封堵器压缩比、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死亡、脑卒中、心包积液、出血)、术后3个月封堵器残余分流、封堵器相关血栓、1年内房颤复发,脑梗死发生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极简式组49例,男31例,年龄(63.53±8.06)岁;TEE组58例,男33例,年龄(64.33±9.45)岁;ICE组45例,男25例,年龄(63.60±7.21)岁。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梗死)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EE组、ICE组相比,极简式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143.60±26.96)min对(174.62±24.70)min对(158.84±26.07)min,P<0.001],但手术X线曝光量高[(328.25±131.63)mGy对(245.04±114.27)mGy对(205.44±83.90)mGy,P<0.001],造影剂用量高[(150.26±66.94)ml对(155.71±36.15)ml对(101.21±25.59)ml,P<0.001]。从封堵器压缩比来看,极简式组的封堵器压缩比低于TEE组及ICE组(18.72%±3.20%对21.18%±2.84%对20.21%±3.39%,P<0.001)。3组之间术中植入失败、封堵器尺寸更换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随访(12.4±2.3)个月,极简式组9例患者1年内复发(18.37%,9/49),TEE组12例(20.69%,12/58),ICE组8例(17.78%,8/45)。1年内共有5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其中极简式组2例,ICE组2例,TEE组1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封堵器相关血栓,均发生在TEE组。3组间3个月封堵器残余分流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5),3组均没有发现>5 mm的残余分�
刘倩张艳赵彦蕾尤玲谢瑞芹
关键词:心房颤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射频消融
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消融复发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射频消融的基础上加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消融复发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及Watchman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的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66例(一站式组),以及同期在本中心接受射频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74例(射频消融组)。经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有65例患者纳入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围术期与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房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成功进行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均为窦性心律。一站式组患者均成功置入Watchman封堵器,在3个月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器械相关血栓。在12个月的随访中,一站式组出现2例出血事件,射频消融组1例患者在房颤消融后3个月出现脑出血。两组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3个月的空白期内,两组的早期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在12个月的随访中,一站式组房颤复发率与射频消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比24.6%,P=0.98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空白期(HR 1.44,95%CI 0.72~2.86,P=0.300)或长期随访期(HR 0.95,95%CI 0.47~1.90,P=0.876)均没有确定不同术式与早期事件及房颤复发之间的关联。结论射频消融及Watchman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但在射频消融的基础上,加行左心耳封堵对持续性房颤的消融复发率并无影响。
杨婧张孝鸿尤玲张艳刘倩张光明耿雪尹磊谢瑞芹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复发率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应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模拟传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各角度影像并替代TEE进行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手术(一站式)的新术式——XR-Star术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顺序入选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接受一站式手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进行1∶2匹配,分别接受XR-Star术式(ICE组)和传统的TEE辅助方式(TEE组)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参数(如手术时间、曝光量等)及术后1年随访中残余分流(PDL)、封堵器相关血栓、封堵器移位及复发等情况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其中ICE组46例,年龄(63.70±7.16)岁,男26例;TEE组92例,年龄(63.27±7.81)岁,男49例。①两组患者首次选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78%对91.30%,P=0.284)。②与TEE组相比,ICE组的总手术时间[(160.62±23.20)min对(177.72±19.53)min,P<0.001],总曝光量[(172.84±46.49)mGy对(253.98±99.76)mGy,P<0.001]、封堵时间[(36.03±11.37)min对(47.60±15.56)min,P=0.001]、封堵曝光量[(124.85±41.01)mGy对(198.83±84.57)mGy,P<0.001]、造影剂用量[(100.00±26.52)ml对(152.26±49.70)ml,P<0.001]均明显低于TEE组。③与术前TEE各个角度测量值相比,术中ICE测量左心耳开口在135°较大[(21.32±3.42)mm对(19.26±4.01)mm,P=0.027]。ICE 135°与透视下左心耳测量值显著相关(Person相关系数r=0.83,双尾检验P<0.0001)。④PDL发生率,两组在封堵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7%对14.13%,P=0.592;19.56%对22.83%,P=0.661);术后3个月ICE组有1例存在3 mm PDL,TEE组有3例存在(3.2±0.3)mm PDL;术后1年ICE组PDL下降至1.8 mm,TEE组仍有1例存在3 mm PDL。⑤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积液、脑卒中、大出血、器械脱位等严重并发症,TEE组1例患者发现器械相关血栓。结论基于XR-Star术式ICE引导下的一站式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与传统TEE相比可以明显减�
刘倩张艳赵彦蕾尤玲吴敬兰尹洪宁吕静王蕊谢瑞芹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争议与探索
2024年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已成为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的一种替代治疗策略。多项研究证实,LAAO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随着国内外专家对LAAO逐渐认可,该技术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LAAO对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最佳的LAAO策略以及LAAO术后最佳的抗栓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杨婧尤玲张艳张光明耿雪邢航航谢瑞芹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房功能抗栓治疗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状态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LAAT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符合标准的NVAF患者696例,根据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LAATM组(88例)和无LAATM组(608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b是否与NVAF患者LAATM具有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对于判断是否存在LAATM的效能。结果:与无LAATM组相比,LAATM组的年龄、舒张压、心率、心房颤动类型、心房颤动病史>1年、饮酒、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卒中、CHA2DS2-VASc、D-二聚体、Fib、脑钠肽(BN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左心耳排空速度、e’、左房直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经单因素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AATM组患者的Fib水平高于无LAATM组(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ib仍是NVAF患者LAATM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3,95%CI1.297~3.833,P=0.004)。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5%CI0.56~0.70,P<0.001);当Fib=2.825g/L时,患者可能存在LAATM(敏感度为77.27%,特异度为44.74%)。结论:在NVAF患者中,Fib是存在LAAT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评估LAATM是否存在时,Fib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马建帅何长健袁明朱娜娜张艳刘倩马立衡王世伟尤玲谢瑞芹
关键词:心房颤动纤维蛋白原左心耳血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