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巧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肌萎缩
  • 5篇肌萎缩侧索硬...
  • 5篇侧索硬化
  • 4篇硬化症
  • 4篇突变
  • 4篇肌萎缩侧索硬...
  • 4篇侧索硬化症
  • 2篇基因
  • 2篇G突变
  • 1篇蛋白
  • 1篇电子转移
  • 1篇毒性
  • 1篇兴奋性
  • 1篇兴奋性毒性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定位
  • 1篇遗传学
  • 1篇脂质沉积性肌...
  • 1篇致病
  • 1篇尿筛查

机构

  • 6篇中南大学
  • 1篇生物化学系

作者

  • 6篇毕方方
  • 6篇廖巧
  • 3篇周瑾瑕
  • 3篇廖迪
  • 1篇刘卫平
  • 1篇邓娜

传媒

  • 4篇国际神经病学...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铜/锌超氧化物岐化物1突变致肌萎缩侧索硬化一家系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索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家系基因突变位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已知常见的ALS致病基因进行检测,进而对国内铜/锌超氧化物岐化物1(SOD1)基因突变型ALS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家系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37.8±11.6)岁,均以肢体症状起病,平均病程约1.3年,死于呼吸衰竭。该家系SOD1基因4号外显子第305位存在A>G突变(D102G)。目前国内报道的SOD1突变基因有26种。起病年龄最早者20岁,最晚者67岁;病程最短者仅1月,最长者达14年。86.4%的患者以肢体症状起病,4.5%以延髓症状起病,7.7%的患者以肢体和延髓症状起病。SOD1基因可表现为完全外显或不完全外显。结论 D102 G为国内首次报道的ALS疾病相关突变。不同SOD1基因突变位点临床症状具有异质性。
邓娜周瑾瑕廖迪廖巧毕方方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突变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机制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患者最终因吞咽、呼吸困难而死亡。ALS的病因众多,其中遗传因素相关性极大。神经元中蛋白质内稳态失衡、异常蛋白质的朊病毒样增殖和传播、线粒体功能障碍、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神经元内物质运输障碍是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对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将搭起ALS分子水平研究和细胞水平研究的桥梁,从而加深对ALS的发生和发展及基因突变在其中扮演角色的了解,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王雁易航廖巧毕方方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基因突变线粒体功能障碍兴奋性毒性
Annexin A11 G38R及D40G突变通过降低蛋白稳定性引起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生
2018年
目的:探讨Annexin A11(ANXA11)G38R及D40G突变引起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发病机制。方法:构建编码ANXA11 G38R,ANXA11 D40G突变蛋白及ANXA11野生型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 ANXA11-G38R-Flag,p ANXA11-D40G-Flag和p ANXA11-Flag;将其转染至HEK293细胞后,用放线菌酮分别处理0,2,4,8 h;收集蛋白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3种蛋白的含量变化情况,比较目标蛋白的半衰期;构建稳定表达ANXA11 G38R,ANXA11D40G突变蛋白及ANXA11野生型蛋白的NSC-34细胞系,用Western印迹检测上述蛋白在NP-40裂解液中的溶解情况。结果:ANXA11 G38R,ANXA11 D40G突变蛋白的半衰期较野生型蛋白缩短(P<0.05),ANXA11 G38R蛋白和ANXA11 D40G蛋白半衰期无明显差异(P>0.05);ANXA11 G38R,ANXA11 D40G突变蛋白与ANXA11野生型蛋白在NP-40裂解液中均未发现不可溶成分。结论:G38R和D40G突变降低了ANXA11蛋白的稳定性;G38R和D40G突变不影响ANXA11蛋白在NP-40裂解液中的可溶性。
廖迪廖巧黄操毕方方
关键词:ANNEXIN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半衰期可溶性
TAR DNA结合蛋白43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TAR DNA结合蛋白43(TDP-43)蛋白是大部分ALS患者中特征性的病理性聚集蛋白。TDP-43蛋白致ALS的机制尚不明确,可归纳为以下两种假说:"功能缺失"和"功能获得"。相关机制有:①TDP-43蛋白稳态与自噬密切相关;②TDP-43蛋白与RNA结合,干扰RNA代谢,并与应激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③TDP-43蛋白聚集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互影响;④TDP-43蛋白异常聚集影响细胞骨架结构,致轴突运输异常,并引起神经肌肉肉接头功能障碍;⑤外泌体能降解胞浆TDP-43蛋白聚集并促进其在细胞之间的扩散等。本文就TDP-43蛋白致ALS的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廖巧卢可袁姣周瑾瑕毕方方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TAR自噬
p.G38R和p.D40G突变通过改变ANXA11蛋白亚细胞定位引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018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Annexin A11蛋白(ANXA11)N端突变p.G38R和p.D40G对该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探索其引起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机制。方法构建表达ANXA11野生型蛋白(wt)及p.G38R和p.D40G突变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3种蛋白在HEK293细胞中的亚定位。结果 ANXA11wt、p.G38R及p.D40 G蛋白均可在HEK 293细胞中形成囊泡状结构,其中p.G38 R组囊泡面积大于wt组(P=0.002)和p.D40 G组(P=0.006),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791)。在单个细胞中,ANXA11 wt形成的囊泡数目大于p.G38 R组(P=0.002)和p.D40 G组(P<0.001),而p.G38 R组和p.D40 G组差异不明显(P=0.516)。与ANXA11 wt相比,p.G38 R蛋白(P<0.001)和p.D40 G蛋白(P<0.001)在细胞核内的分布显著减少,后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519)。结论 p.G38 R和p.D40 G突变减少了ANXA11蛋白相关囊泡状结构的数目和ANXA11蛋白在细胞核的分布,这可能是引起ALS发病的机制之一。
廖迪胡乾廖巧黄操刘卫平毕方方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亚细胞定位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特征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以及血、尿质谱筛查结果和基因突变特点,旨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至2019年确诊的15例ETFDH突变所致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各项资料。结果1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2.1±13.6)岁,均以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其中四肢起病者占53.3%,双下肢起病者占46.7%。所有患者的肌酶水平均升高;肌电图结果提示80%呈肌源性损害,13.3%为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损害,6.7%结果正常。血、尿质谱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7%和22.2%;基因检测提示所有患者存在ETFDH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其中单一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各占40%,纯合突变占20%。结论该病以波动性肌无力伴肌酶升高为主要表现,患者应尽快行肌肉病理检查,同时联合血、尿代谢筛查和基因检测有助于RR-MADD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袁姣廖巧卢可曾倩倩周瑾瑕毕方方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