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思远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对流层
  • 3篇对流层上层
  • 3篇流层
  • 3篇ROSSBY...
  • 2篇强降水
  • 2篇夏季
  • 2篇斜压
  • 2篇梅雨
  • 1篇信息流
  • 1篇汛期
  • 1篇日降水
  • 1篇温度异常
  • 1篇斜压波
  • 1篇斜压波包
  • 1篇梅汛期
  • 1篇环流
  • 1篇极端降水
  • 1篇极端降水事件
  • 1篇极端强降水

机构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6篇孙思远
  • 4篇管兆勇
  • 1篇朱伟军
  • 1篇叶德超
  • 1篇李鑫
  • 1篇马小娇
  • 1篇金大超
  • 1篇李鑫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强降水与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关系被引量:5
2019年
2016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强降水事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79站逐月及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欧亚大陆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的关系,并诊断了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向。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黑海,沿西北—东南方向于3—4 d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包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波作用通量矢量的分布表明,梅雨期间逐日均有来自西风带上游的扰动能量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而梅雨期间降水与斜压波包的信息流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因此,3—4 d并源于黑海附近的斜压波包活动是2016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异常降水的成因。这些结果为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成因和有效预测提供了线索。
叶德超管兆勇管兆勇孙思远夏阳
关键词:斜压波包信息流长江中下游
冬季海温异常影响北太平洋东部型风暴轴的数值试验被引量:5
2015年
最强中心出现在160°W以东地区的北太平洋风暴轴定义为东部型风暴轴,针对这种短期气候异常现象,利用大气环流模式CAM 3.0对其可能的外部强迫机制进行探究,主要关注赤道中东部和黑潮海区正、负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海区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东部型的出现有重要意义,当该海区海温为负(正)异常且黑潮海区海温正(负)异常时,风暴轴表现为东(西)部型。风暴轴在中、东太平洋地区低层斜压性的增强,是太平洋风暴轴中、东端天气尺度涡动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当出现东部型时,北太平洋东部区域急流强度增强,涡动斜压增长偏强,涡动的热量和动量输送加强,风暴轴和急流的反馈也加强;反之亦然。冬季赤道海区引起的大气响应范围较广,而黑潮海区的影响较为局地,尤其是黑潮海区的负异常主要影响风暴轴入口区域,表现为关于海温异常强迫的符号非对称性。
马小娇朱伟军曾鼎文孙思远
关键词:海表温度异常
夏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
本文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级地面高密度站点的降水资料、CPC全球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逐日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和区域降水的气候特征以及其与欧亚...
孙思远
文献传递
华北地区“16·7”极端强降水事件之环流及扰动能量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2016年7月18—22日在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其中19—20日降水较为集中,20日降水最强。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风场资料和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研究了本次事件的Rossby波活动及能量变化,结果表明:本次极端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约5 d,雨带呈西南—东北走向。华北地区受对流层中低层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和对流层上层反气旋性异常环流的控制,水汽则主要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地区。发生极端降水期间,波扰动能量在对流层低层主要呈经向传播而在对流层上层呈纬向传播,对流层低层的波扰动能量对华北地区的影响比上层更为明显。涡动动能在华北地区的增强和维持主要是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散度项、涡动有效位能和涡动动能的斜压转换项以及其他剩余部分与摩擦耗散引起的能量损耗之和的共同作用,涡动动能在19日增强、20日维持,随后减弱。涡动热量通量变化显示低层有暖湿空气向北输送,高层有干冷空气向南输送,支持了正压和斜压转换,而华北地区上空涡动动量通量的变化则使得基本气流中的涡动动能增强,这些变化影响到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发展。
孙思远管兆勇
关键词:极端强降水ROSSBY波
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强降水特征及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Rossby波的关系
2022年
2020年梅汛期(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严峻的汛情。2020年梅雨期长度和强度均远超历史平均水平。本文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球降水量网格数据集,研究了本次梅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动活动的联系。结果表明:本次梅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总降水量和降水异常大值区位于安徽南部,共有7次连续的降水过程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该地区上空有强的异常上升运动,有利于异常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同时,水汽自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地区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充足水汽。利用小波分析研究该地区的逐日降水标准化时间序列时,发现其存在2~4天和6~14天的显著周期。高频(2~14天)扰动所显示的Rossby波动在对流层上层表现出向下游频散的特征,波动源于贝加尔湖附近。波扰动能量和通量所显示的波动向下游的传播过程与波包的传播过程较为一致,分别源于地中海和贝加尔湖附近的波扰能向东或向东南频散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利于该地区扰动加强并进而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以上结果加深了人们对2020年超长“暴力梅”成因的认识并可为有效预测类似事件提供线索。
孙思远管兆勇
关键词:梅雨ROSSBY波
江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研究了1979~2016年(38年)夏季江淮地区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统计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结果表明:在38年夏季(6~7月)中,江淮地区区域性极端日降水量的95百分位阈值为33.95 mm d^(-1) ,且共有63次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江淮地区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时,在对流层中低层受气旋性异常环流控制,在对流层上层受反气旋性异常环流控制,为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斜压性环流背景。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地区的水汽在江淮地区有较强的汇集,为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期间,引起江淮地区扰动涡度拟能显著变化的主要是时间平均气流对扰动涡度的平流输送项和扰动气流中的水平散度项;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当天,对流层上层的扰动涡度拟能迅速减弱,同时在低层快速增强。波动起源于里海和黑海附近,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传至江淮地区约需3~5 d时间,为江淮地区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形成提供了扰动能量。这些结果加深了对极端日降水事件成因的认识,并为预报预测提供了思路。
孙思远管兆勇管兆勇
关键词:ROSSBY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