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智杰

作品数:7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粘粒
  • 3篇粘粒矿物
  • 3篇土壤颗粒
  • 3篇秸秆
  • 3篇秸秆还田
  • 3篇还田
  • 2篇地带性
  • 2篇黏土矿物
  • 2篇矿物
  • 2篇钾素
  • 2篇钾素释放
  • 1篇地带性土壤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消化
  • 1篇厌氧消化污泥
  • 1篇有机碳
  • 1篇皂角
  • 1篇皂角苷
  • 1篇施肥

机构

  • 7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刘智杰
  • 6篇黄丽
  • 3篇李小坤
  • 3篇鲁剑巍
  • 2篇李峰
  • 2篇董雪
  • 1篇刘凡
  • 1篇张志毅
  • 1篇陈涛
  • 1篇叶涛
  • 1篇薛斌
  • 1篇常红

传媒

  • 2篇矿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

年份

  • 5篇2018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九宫山土壤剖面中黏土矿物的组成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以湖北省九宫山的4种垂直地带性土壤为对象,研究其剖面层次的黏土矿物组合和铁、铝氧化物的特征,揭示山地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中黏土矿物类型从以高岭石为主,逐渐变为以14.0?矿物、伊利石及三水铝石为主,有从1︰1型向2︰1型矿物过渡的趋势;不同层次的土壤中黏土矿物类型和相对含量变化明显;土壤随垂直高程的升高,其中游离态铁、铝减小,非晶形和络合态铁、铝增加,各种形态铁、铝氧化物的总量也增加。
刘智杰董雪张志毅黄丽
关键词:地带性土壤剖面黏土矿物
长期施肥对土壤颗粒粘粒矿物组成及其演变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在湖北省武穴市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取不同施肥处理(施氮磷钾处理/NPK,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NPKS)和荒地(HD)的土样,分离其耕层土壤(0~20 cm)不同粒级(<2000 nm与450~2000、100~450和25~100 nm三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并分析各粒级颗粒中粘粒矿物组合和氧化物的差异,揭示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粘粒矿物的组成一致,均以高岭石为主,并都含有蛭石、HIV(1.4 nm过渡矿物)和伊利石,且随颗粒粒径减小矿物从2:1型向1:1型过渡;与荒地土壤相比,施氮磷钾处理中伊利石和蛭石减少,HIV增加,而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中则是伊利石减少,蛭石和HIV增加。随粒径减小,3种土壤颗粒中SiO2和Fe2O3含量逐渐降低,Al2O3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各粒级颗粒的硅铝率和硅铁铝率也逐渐降低;与荒地土壤比,施氮磷钾和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各粒级颗粒的元素组成无明显变化,而硅铝率和硅铁铝率却有明显提高。3种土壤颗粒中游离态铁、铝含量的顺序为HD>NPKS>NPK,与铁游离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但非晶形铁、铝含量和铁的活化度变化不明显。各形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均随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大,与铁的游离度和活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
刘智杰黄丽李峰Ndzana Georges Martial周方亮李小坤鲁剑巍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颗粒粘粒矿物
九宫山地带性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特征被引量:4
2018年
以湖北省九宫山的4种垂直地带性土壤(基带棕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为材料,分离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2000 nm、450~2000 nm、100~450 nm和25~100 nm),并对各粒级颗粒的矿物组成进行分析,揭示山地土壤中粘粒矿物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中针铁矿、赤铁矿和高岭石减少,伊利石、1.42 nm矿物和三水铝石增加。随粒径减小,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组成和结晶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42 nm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减少,其结晶度变弱,而针铁矿和赤铁矿增多。土壤随山体海拔升高,三八面体矿物增加,二八面体矿物减少;而随颗粒粒径的减小,此变化规律反之。
刘智杰董雪刘凡黄丽
关键词:垂直地带性土壤颗粒粒级粘粒矿物
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去除厌氧消化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以武汉某污水处理厂未厌氧消化与厌氧消化的污泥(分别为S1和S2)为研究对象,通过振荡淋洗实验,研究了皂角苷(质量分数0.1%~2.0%)和柠檬酸(0~1 mol·L^(-1))联合对2种污泥中Ni、Pb、Zn的去除效果,确定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淋洗的最佳浓度组合,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淋洗前后3种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对污泥中3种重金属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Ni、Pb、Zn的最高总去除率分别为76.02%、59.93%和15.94%.综合分析,1%的皂角苷与0.4 mol·L^(-1)的柠檬酸联合淋洗的去除效果最好,2种污泥中重金属去除率的大小均为未厌氧消化污泥(S1)>厌氧消化污泥(S2).与未厌氧消化污泥相比,厌氧消化污泥Ni的残渣态、Pb的可还原态及Zn的可氧化态含量明显增加,而Ni的可还原态含量减少.联合淋洗后S1、S2中约80%的酸溶态和可还原态的Ni、Zn被去除,Pb的可还原态分别去除67.07%和58.06%;且各重金属残渣态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其中,Pb的增加最为明显,所占比例超过90%.
叶涛黄丽张克强常红刘智杰杜连柱
关键词:重金属污泥皂角苷柠檬酸
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6
2018年
选取湖北省武穴市8年田间定位试验中的传统耕作(CT)、秸秆还田配合传统耕作(CTS)、免耕(NT)和秸秆还田配合免耕(NTS)4种处理,研究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措施对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SOC)的影响。结果表明:CTS、NT和NTS均显著增加了表层>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亚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与CT比较,CTS、NT、NTS处理的SOC含量分别增加20.83%,21.98%,32.76%。CTS和NTS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5,5~2,<0.25mm团聚体中SOC含量,NT则显著提高了>5,5~2mm团聚体中SOC含量;CTS显著增加了亚表层>0.25 mm团聚体中SOC的含量。秸秆还田增加了表层土壤的碳(C)、氢(H)、氮(N)和氧(O)的含量,免耕降低了H的含量,增加了其他3种元素的含量,但是免耕处理增加了亚表层土壤中H的含量。NT和NTS处理较CT和CTS处理降低了土壤的H/C值,表明土壤的脂肪族成分在不断增加。秸秆还田主要增加了土壤中醇、酚类,芳香类,脂肪族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免耕主要增加脂肪族化合物的含量。这些有机组分的增加有助于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强。
薛斌黄丽鲁剑巍李小坤殷志遥刘智杰陈涛
关键词:秸秆还田免耕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化学结构
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组成及钾素释放
粘粒矿物广泛分布于各类土壤中,在维持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研究土壤中粘粒矿物的组成有助于了解土壤钾素的行为和供钾潜力。本文以湖北省武穴市和荆州市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秸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传...
刘智杰
关键词:土壤颗粒秸秆还田粘粒矿物钾素释放
秸秆还田对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和钾素释放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以湖北省武穴市和荆州市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选择性浸提以及室内模拟等方法,研究秸秆还田下水稻土中黏土矿物组合的差异及钾素的释放。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伊利石和高岭石增加,蛭石和1.4 nm过渡矿物(HIV)减少;长期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土壤中高岭石、蛭石和HIV增加,伊利石和绿泥石减少。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全钾、非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均增加,且土壤各形态钾素与伊利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岭石和HIV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0.05 mol L^(-1)草酸浸提下,土壤钾素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较大,且随浸提次数的增加,钾素的释放速率逐渐降低并保持稳定。土壤钾素的释放量与土壤非交换性钾和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伊利石和HIV是影响供试土壤钾素释放的主要黏土矿物,且二者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长期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供钾能力。
刘智杰黄丽李峰李小坤鲁剑巍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稻土黏土矿物钾素释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