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鹏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篇液滴
  • 2篇微通道
  • 1篇微反应器
  • 1篇微流控
  • 1篇微流控芯片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徐进良
  • 2篇刘志鹏
  • 1篇张伟

传媒

  • 2篇微纳电子技术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T型微流控芯片中的液滴形成被引量:3
2007年
以水为分散相、硅油为连续相,对高度为30μm、宽度800μm的T型垂直交错结构微通道中油包水型液滴的形成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分散相和连续相流量配比,生成了大小可控的nL级液滴。对流量和液滴直径的关系以及流速、压力在液滴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到黏性剪切力和界面张力是液滴形成的主要因素。发现流量较大时,两相在主通道内形成层流,并在微通道的台阶突扩处生成两种类型液滴。同时,在台阶突扩处液滴出现三种排列方式:交错双排Z字型、珍珠项链型和单排型液滴排列,并在低流速下出现液滴破碎现象,其发生主要取决于界面张力和流动阻力的影响。
刘志鹏徐进良
关键词:微通道液滴
T型微通道内液滴流型分布及不稳定性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以辛烷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对宽度为200μm、深度为40μm的T型交错微通道内水包油型液液相微反应器的形成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分散相和连续相流量比例,在T型节点的下游发现射流状液滴和滴状液滴两种液滴形成方式。比较了两种液滴形成过程中界面张力、黏性剪切力和惯性力的关系,分析了形成两种液滴的界面不稳定性,得到界面不稳定是微尺度下液滴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较大的黏性剪切力可以提前激发界面失稳。最后,分析了由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引起的Marangoni效应对液滴形成的影响。
刘志鹏徐进良张伟
关键词:微通道液滴微反应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