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佳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径流
  • 3篇降水
  • 2篇水稻
  • 2篇水稻高温热害
  • 2篇热害
  • 2篇流域
  • 2篇干旱
  • 2篇高温
  • 2篇高温热害
  • 2篇长江
  • 2篇长江流域
  • 1篇低通
  • 1篇低通滤波
  • 1篇冬半年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印度洋海温

机构

  • 9篇河海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中国南方电网

作者

  • 9篇魏佳
  • 5篇王卫光
  • 4篇荣艳淑
  • 1篇李崇浩
  • 1篇唐红兵
  • 1篇李树山
  • 1篇刘国帅
  • 1篇黄茵
  • 1篇邢万秋

传媒

  • 3篇水资源保护
  • 2篇节水灌溉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1961—2014年共54年的降水及海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奇异值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温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相关关系及海温异常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量的途径。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与华南前汛期不同月份降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且华南4月降水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印度洋中部海区(64°E^80°E,18°S-EQ)是影响华南4月降水量的关键海区,前一年7—8月是关键时段。当印度洋关键海区前一年7—8月异常偏冷时,华南4月降水量显著增多;反之,华南受大陆偏北气流控制,4月降水减少。
胡玉恒荣艳淑魏佳李崇浩唐红兵李树山
关键词:前汛期降水海温
全球森林绿度异常对干旱事件的响应
2023年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事件频发,进一步导致森林锐减,加重部分地区荒漠化,因此定量研究森林绿度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基于叶面积指数的森林绿度异常指标和基于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的干旱指标,研究了全球森林绿度异常对干旱事件的响应机制,阐释了不同类型森林绿度异常值对干旱事件的敏感性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2007-2018年全球森林面积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最大异常面积出现在2008年,其森林绿度异常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57.15%;②受干旱影响,全球各主要林区均发生多次绿度异常现象,未发生异常的地区主要位于各大森林的边缘地区以及靠海岸地区;③美国西部地区、南非、中国西南部和澳大利亚境内森林绿度异常程度和干旱事件具有正相关关系;④各类型森林中以阔叶林绿度异常对干旱变化的敏感性最强,其次为混交林和针叶林,而灌木林敏感性最弱。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下全球森林绿度对干旱事件响应的差异化规律,对各地区森林绿度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为全球森林生态保护提供了个性化的科学依据。
吴宇桐王卫光魏佳
关键词:叶面积指数干旱指数干旱事件
基于多种指标的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更加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基于CN05.1数据集中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4年间的高温热害进行了评估。通过巴特沃斯(Butterworth)低通滤波平滑和Morlet复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水稻生产的3个高温热害指标(高温持续日数、连续高温积温和危害热积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个指标在1980年前后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是高温持续日数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更为平缓;(2)空间上,基于3种不同热害指标的结果均反映出高温热害严重的地区集中在平原区,其中,连续高温积温和危害热积温相较于高温持续日数在空间的异质性更加明显;(3)在周期分析中,3个指标在54年中均存在着25-32年、13-24年、7-12年以及3-6年的四类尺度,并且以18年、9年和5年为主周期的周期变化;(4)在强度等级划分中,无论是从标准划分的精细程度还是从划分结果的合理性上来看,基于逐日最高气温所计算的危害热积温均是3个指标中的最优选择。研究结果推荐使用危害热积温作为计算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的指标。
朱世峰王卫光魏佳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MORLET小波分析
长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定量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以长江流域1961—2010年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作为基本气候要素,分析大通径流量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径流量对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通径流量对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气候变化很敏感,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最强烈,径流量对相对湿度、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响应仅为对降水量响应的1/2、1/4和1/39;当气候要素耦合且同向变化时,径流量对任何单一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都小于对多要素耦合变化响应程度;但是,当气候要素耦合且反向变化时,径流量对任何单一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都大于对多要素耦合变化响应程度,耦合的气候要素越多,这种效应越显著。
荣艳淑魏佳陈虎徐征光
关键词:径流量气候要素长江流域
1961-2017年中国热浪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明确热浪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对于工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至关重要。基于中国7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超热因子为指标定义热浪事件,并选择热浪次数、最长持续时间、频次和强度4个指数分析1961-2017年中国地区8个子区域热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探究热浪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热浪指数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发生突变。热浪次数、最长持续时间、频次在中国青藏、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较大,热浪强度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变化特征。热浪事件对植被的生长情况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东南沿海、内蒙古东部和新疆东部地区热浪事件对植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在中国西部、青藏和西南地区热浪事件对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较明显。
姜颖迪王卫光王卫光童山琳
关键词: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
冬半年南支槽与乌江流域汛期径流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1954—2014年乌江流域站点的逐月径流与NCEP/NCAR的逐月位势高度、风矢量资料、比湿及垂直速度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半年南支槽与汛期乌江流域径流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对乌江流域径流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冬半年各月南支槽强度指数(Southern Branch Trough Index,SBTI)与5月乌江流域径流有着稳定且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基于冬半年月份SBTI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5月径流;因此,冬半年南支槽指数可以作为乌江流域5月径流的预报因子。合成分析表明,南支槽强年,青藏高原南侧西风带波动强烈,且槽前风场差值呈气旋性异常,伴随着乌江流域的南风矢量,为槽前暖湿气流向乌江流域的输送提供了水平动力;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减弱可能使得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流向乌江流域,强化了水汽向乌江的输送;南支槽强年乌江流域低层到高层水汽含量显著增加,垂直上升运动可持续到300 h Pa,加强了乌江流域的水汽辐合和对流运动,有利于该流域降水的产生,进而使得径流量显著增加。
张亮荣艳淑魏佳胡玉恒
关键词:南支槽径流乌江流域
极强ENSO事件对长江流域降水和径流的影响分析
以MEI指数为ENSO事件的指标,探究极强ENSO事件与长江流域降水的相关关系,并对长江流域源区、上游以及中下游径流量对极强ENSO事件的变化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EI指数为双峰的极强ENSO事件对长江流域的降水和...
魏佳荣艳淑张亮
关键词:ENSO事件降水径流长江流域
基于SPEI的海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环流成因分析被引量:24
2020年
基于海河流域31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数据集,计算了多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海河流域1961—2017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流域夏季500 hPa等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流域干旱演变特征的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61—2017年海河流域有轻微干旱趋势,且长历时干旱主要集中于1980—2017年,但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春末(5、6月)湿润化趋势显著,夏季(7、8月)干旱化趋势显著;空间分布上,海河流域内57.4%的区域呈现干旱化趋势,19.0%的区域呈现干旱减弱趋势,全流域夏季呈显著干旱化趋势;蒙古高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移、南扩以及增强的环流特征不利于水汽输送及降水形成,高压系统的增强和水汽输送的减少是流域夏季干旱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王卫光王卫光邢万秋黄茵
关键词:干旱大气环流海河流域
基于CMIP6的长江中下游未来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3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频发已严重影响了中国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单、双季稻种植区,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占全国1/3以上。预估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水稻高温热害演变规律有助于合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基于观测数据对CMIP6中14种气候模式的日最高气温数据进行偏差校正处理,并进一步结合贝叶斯模型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算法,评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前和未来单、双季稻关键生育期的危害热积温Ha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偏差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气候模式数据的系统偏差,大多数模式与实测数据的均方误差改善40%以上,BMA集合平均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气候预估结果的可靠性。(2)水稻全生育期的高温热害集中发生在江汉平原、湘中丘陵区以及鄱阳湖平原等地区,并且未来这些地区Ha有着更大幅度的增长。(3)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将暴露在高温热害之下。到21世纪末,在SSP2-4.5情景下,单季稻和双季早稻的Ha相较于历史时期(2001-2014年)增长超过20℃·d的区域大于1/3,而在SSP5-8.5情景下,增长超过60℃·d的区域更是大于80%。(4)单季稻、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Ha的最大增长均出现在SSP5-8.5情景的远期,其中全生育期(孕穗—成熟)的最大增长分别为70.8、76.1和14.9℃·d。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的高温热害增加集中在孕穗—乳熟阶段,而双季早稻的高温热害增加集中在抽穗—成熟阶段,在其余生育期,Ha的变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对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积极防御高温灾害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朱世峰王卫光王卫光刘国帅魏佳
关键词:热害关键生育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