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学斌
- 作品数:2 被引量:4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藏南查拉普金矿床载金矿物特征与金的赋存状态被引量:16
- 2015年
- 黄铁矿和毒砂是卡林型和造山型金矿床重要的载金矿物。文章通过电子探针(EPMA)分析研究了藏南查拉普金矿床不同类型黄铁矿和毒砂中Au、As、S、Fe等元素的含量变化和分布规律,发现不同阶段的黄铁矿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元素组成特点。沉积成岩期黄铁矿(Py1)主要呈草莓状、胶状,常构成环带状黄铁矿的核心,其中金的含量最高,显示了金在沉积成岩期的大量富集。热液期早阶段黄铁矿(Py2)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的立方体,与Py1元素(S、Fe、As)组成相近,显示了一定的继承演化关系。热液期主阶段黄铁矿(Py3)与毒砂共生,多呈自形-半自形的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体,常包裹早期的黄铁矿形成环带结构。Py3中As的含量明显升高,其增加量近似等于S的减少量,说明As主要进入黄铁矿晶格替代了S的位置。各个阶段的黄铁矿和毒砂中Au的分布在EPMA微束的分辨率下均显示是不均匀的,Au在Py1和大部分Py2中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的形式存在;而在Py3中主要以(Au+)的形式存在,少部分以纳米级自然金(Au0)形式存在。Py1的结构及元素组成与典型卡林型金矿和造山型金矿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的特点相似,而Py3的大量发育则符合卡林型金矿的特征。
- 周天成孙祥郑有业吴松耿学斌于淼
- 关键词:载金矿物卡林型金矿毒砂电子探针分析
- 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与成矿时代被引量:30
- 2014年
- 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矿带发育3期成矿作用(同沉积、同碰撞、陆内造山期)和5种矿床类型(喷流沉积-改造型、卡林型-类卡林型、热泉型、次火山岩浆热液型、造山型)。提出控矿"四要素"分布或叠加的地区,是北喜马拉雅地区最重要的找矿标志。指出羊卓雍错-哲古错被动大陆边缘裂谷(陷)盆地周缘的盆山转换部位是成矿有利部位,金矿床主要受近EW向拆离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控制;锑、金锑多金属矿床主要受近SN向走滑正断系统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特别是EW向拆离系统与SN向走滑正断系统的交汇部位更是寻找锑、金锑多金属矿床的最有利部位。据此划分出3个受近SN向走滑正断层系统控制和2个受EW向拆离构造或韧-脆性剪切构造控制的矿化集中区,为该带进一步的找矿工作部署与突破指明了方向。
- 郑有业孙祥田立明郑海涛于淼杨万涛周天成耿学斌
- 关键词:成矿作用矿床类型成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