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铭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作物
  • 2篇寒地
  • 2篇寒地水稻
  • 2篇洪涝
  • 1篇冻害
  • 1篇淹水
  • 1篇淹水胁迫
  • 1篇灾害
  • 1篇墒情
  • 1篇生长期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时空演变特征
  • 1篇霜冻
  • 1篇霜冻害
  • 1篇水胁迫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墒情
  • 1篇农情

机构

  • 5篇黑龙江省气象
  • 4篇中国气象局
  • 4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黑龙江省气候...
  • 1篇通河县气象局

作者

  • 5篇王铭
  • 4篇吕佳佳
  • 4篇王铭
  • 4篇姜丽霞
  • 3篇朱海霞
  • 3篇李秀芬
  • 3篇朱海霞
  • 3篇李秀芬
  • 2篇赵慧颖
  • 1篇王晾晾
  • 1篇王春丽
  • 1篇宫丽娟
  • 1篇王萍
  • 1篇吴琼
  • 1篇石磊
  • 1篇吴双
  • 1篇王平
  • 1篇任桂林
  • 1篇刘泽恩

传媒

  • 1篇大豆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黑龙江气象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寒地水稻关键生育期涝害的过程雨量指标构建被引量:12
2019年
建立寒地水稻涝害的过程雨量指标对寒地水稻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粳稻为研究对象,基于1961—2000年长序列水稻灾情史料、生育期资料及研究区73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反演水稻关键生育期涝害的降水日数及过程雨量,建立寒地水稻涝害样本过程雨量序列。利用K-S分布拟合检验,采用置信区间下限值确定阈值方法,构建寒地水稻涝害过程雨量等级指标;并用预留的灾害样本对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农田排水不畅条件下,降水过程在1~3 d之间水稻轻度、中度和重度涝害雨量下限值分别为分蘖期48、89、136 mm,抽穗期44、87、102 mm;降水过程在4~7 d之间水稻轻度、中度和重度涝害雨量下限值分别为分蘖期68、97、142 mm,抽穗期66、103、127 mm。指标计算结果与历史灾情记录吻合度较高。研究结果为开展寒地水稻灾损定量评估提供基础支撑。
吕佳佳吕佳佳石磊王晾晾石磊朱海霞王铭王铭
关键词:寒地水稻生育期洪涝灾害
1971-2016年寒地大豆霜冻害时空演变特征及对产量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为研究寒地大豆霜冻害演变特征,利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59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6年逐日日最低气温资料和大豆发育期资料,基于作物霜冻害等级气象行业标准,采用数理统计和墨西哥帽小波法分析大豆乳熟期轻、中、重霜冻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研究区各站霜冻害发生年份的产量增(减)状况。结果表明:1971-2016年,黑龙江省西北部、三江平原西北部及牡丹江半山区等地为寒地大豆乳熟期霜冻主要发生区域。大豆乳熟期轻度、中度、重度霜冻害在1971-1980年发生范围最广、发生频率最高,2011-2016年发生范围及频率最小。寒地大豆乳熟期霜冻害发生存在3~5年短期振荡周期和20年左右的中期振荡周期。1971-2016年,霜冻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以负效应为主。对典型站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乳熟期霜冻害出现日期越早对产量的负效应越大。霜冻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霜冻等级及出现日期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对寒地大豆安全生产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吕佳佳吕佳佳宫丽娟朱海霞朱海霞连萍宫丽娟姜丽霞
关键词:霜冻害
2009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产区春播农情及气象服务调查
2009年
调研采取气象专家与地方气象局领导、农气人员、农业专家、农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并亲自到田间地头查看,结合当地农委的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粮食主产区的春播开展情况、作物品种分布、土壤墒情、气象为农民服务的方式、满意度。通过调查找准今后气象服务的切入点,达到气象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吴琼王铭王春丽王平
关键词:气象春播农情作物品种土壤墒情
淹水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被引量:7
2019年
黑龙江省现为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和商品稻区,但河流众多,且夏季多大雨、暴雨,较易形成涝灾。为了研究洪涝灾害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于2018年通过田间淹水试验,分析寒地水稻关键生育期不同淹水深度、淹水历时造成的产量因子差异。方差分析表明:3个主栽水稻品种在拔节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遭遇淹水后,产量因子在发育期间、淹水深度或淹水历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较深的淹水及较长的淹水历时易使产量因子显著下降;经LSD比较,于拔节期淹水后的千粒重和理论产量,于抽穗开花期淹水后的结实率显著最低;没顶淹没的结实率、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显著最低;7天的淹水历时易造成千粒重的显著下降;抽穗开花期水稻在没顶淹没(3/3h)及7天淹水历时的结实率估算值仅为70.9%,拔节期水稻在没顶淹没(3/3h)及7天的淹水历时下千粒重估算值仅为17.5g,拔节期水稻在没顶淹没(3/3h)及7天淹水历时下产量最低。绥粳18经淹水处理后,产量和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没顶淹没下的产量损失约43.4%-78%,而在较低的淹水深度或较短的淹水历时下水稻表现出较强的抗胁迫性,产量损失较少;乳熟期水稻对淹水胁迫表现出较差的抗胁迫性,产量损失多为23%以上;淹水胁迫造成的产量损失与水稻叶面积指数下降有关,绥粳18经淹水后多数处理的LAI比对照低,且下降的时期多集中于孕穗、抽穗和扬花的生殖关键阶段,对产量构成因子产生不利影响。
朱海霞朱海霞朱海霞王萍姜丽霞李秀芬
关键词:洪涝水稻
作物生长期低温指数演变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分析1971-2014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期基于最低气温的低温指数(cold day index,CDI)演变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揭示作物生长期低温冷害机理、甄别关键致灾因子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4年气象资料和3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和水稻单产资料,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和公认的农业气象指标,构建作物生长期内(05-21-09-30)CDI的计算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CDI的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并分析其与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1-2014年,作物生长期内研究区平均CDI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为1.5d/10年。20世纪70年代为低温事件高发期,80-90年代相对稳定,21世纪以来平原区CDI持续减少,而山区无变化或呈回升趋势。(2)研究期内,研究区CDI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趋势,CDI由北向南、由山区向平原逐渐下降。CDI的气候变率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呈现西高东低特征。(3)在作物生长期内,研究区89%站点的CDI与玉米、水稻单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低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不同区域CDI引起作物产量的下降幅度不同,CDI每增加1d,产量下降92.9~695.5kg/hm2。【结论】CDI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负效应,其对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和牡丹江半山区玉米、水稻影响较大,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重于玉米。
姜丽霞任桂林任桂林李秀芬吴双李秀芬吕佳佳
关键词:最低气温作物产量作物生长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