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强昆生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侏罗系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沉积相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成藏模式
  • 1篇台地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台地
  • 1篇中新世
  • 1篇西沙海域
  • 1篇相模式
  • 1篇古地貌
  • 1篇古地貌特征
  • 1篇海域
  • 1篇沉积相模式
  • 1篇成藏
  • 1篇成藏模式
  • 1篇储层

机构

  • 3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作者

  • 3篇张光学
  • 3篇张莉
  • 3篇强昆生
  • 2篇冯常茂
  • 2篇杨振
  • 2篇易海
  • 2篇吕宝凤
  • 2篇鄢伟
  • 2篇钟广见
  • 1篇祝幼华
  • 1篇吴时国
  • 1篇赵忠泉

传媒

  • 2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沉积特征对其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研究区最新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可以划分出4个典型地震反射界面和3个地震反射层,根据层序界面圈出侏罗系分布特征和残留厚度;通过地震相-沉积相转换对比分析研究,识别出侏罗纪地层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重塑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演化史。该区主要发育5类沉积相、8种沉积亚相,其中滨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深水扇中亚相分别控制了碎屑流砂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此外,浊流砂岩储层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的影响,距离三角洲砂体朵叶越近,滑塌浊积体数量越多,面积也越大。总体上,滨岸三角洲前缘亚相、深水扇中亚相和滑塌浊积体是研究区良好的储集相带,该类储集体由于埋藏较深加之被泥岩覆盖,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
张光学张莉吕宝凤钟广见冯常茂易海赵忠泉杨振鄢伟强昆生
关键词:侏罗系沉积相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古地貌特征及沉积相模式被引量:5
2018年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极具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运用最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测井数据,在侏罗纪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目的层剥蚀量计算,对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利用残留地层的沉积相标志分析结果,建立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在早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地层遭受剥蚀改造;古地貌各要素对沉积体系发育的影响,古隆起(凸起)指明了沉积物的来源和方向;古海底峡谷是沉积物从物源区搬运到沉积区的重要运移通道;斜坡带为重要的沉积场所,并对储层的品质和规模有巨大影响,制约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大小;盆底的地貌形态控制着沉积体形态和产状。研究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后的各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配置关系是准确把握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范围的关键因素,对沉积储层及烃源岩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该结论对侏罗系下一步勘探及有利储层预测有积极意义。
强昆生张光学张莉吕宝凤钟广见冯常茂易海
关键词:侏罗系古地貌
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及其油气成藏模式被引量:11
2017年
本文基于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结合碳酸盐台地的边缘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特征,首次建立了研究区中新世碳酸盐台地边界的三个识别标志:岩性突变界面、断层界面和潮汐水道。在对地震数据系统的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厘定了该区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总结其分布规律,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可以分为六期,进一步划分三个演化阶段,分别为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晚中新世以来的淹没阶段,各阶段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相带发育完整,其中生物礁主要分布台地的西-西南缘。统计结果显示,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全面发育时期的面积达到了80000km^2,后期随着台地的衰退而规模有所减小。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规模巨大,而且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暴露而遭受淋滤,进一步增大了其孔隙度,具备形成优质储层的前提。结合区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探讨,建立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成藏模式,提出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具有典型"下生上储上盖"的成藏过程,指出西沙海域邻近华光凹陷和中建南盆地北部的碳酸盐台地是油气勘探的两大有利区带。
杨振张光学张莉吴时国祝幼华强昆生鄢伟
关键词: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成藏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