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芳利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内江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艺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艺术
  • 3篇艺术观
  • 3篇画家
  • 2篇艺术观点
  • 2篇泼彩
  • 2篇泼墨
  • 2篇泼墨泼彩
  • 2篇中西艺术
  • 2篇绘画
  • 1篇道德
  • 1篇颜真卿
  • 1篇艺术比较
  • 1篇职业画家
  • 1篇智能化
  • 1篇中国画
  • 1篇山水
  • 1篇山水画
  • 1篇石涛
  • 1篇矢量
  • 1篇矢量化

机构

  • 13篇内江师范学院
  • 2篇四川传媒学院
  • 1篇成都大学

作者

  • 13篇周芳利
  • 3篇唐波
  • 1篇罗宗良
  • 1篇王英
  • 1篇徐斌

传媒

  • 10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艺术探索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张大千笔下的“自我形象”探析
2018年
对张大千《东坡居士笠屐图》的分析发现,张大千笔下的苏轼形象表面上表达了他希望以一种超然的文人高士形象游走于中国画坛的愿望,实际上却暗示了他在商业化的画坛中辗转腾挪的无奈。而《人间乞食图》中"沿街乞讨"的个人形象既是幽默的自嘲,也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作为传统文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张大千通过此两幅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他内心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周芳利徐诗婷
关键词:自我形象文人
近百年巴蜀地区中国画多元风格探析被引量:1
2013年
近百年巴蜀地区中国画多元风格的形成,受到巴蜀地域边缘化历程、地理人文因素、画派支持系统缺乏等多个方面影响。在绘画风格多元化表面下,巴蜀书画家依然保持着传统绘画的"文人内核",对外来文化兼收并取又能剑走偏锋。"巴蜀画派"的真正成长需将多元画风的存在视为一个基本理念,努力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顺应艺术的自然发展规律,而非强力"打造"。
周芳利罗宗良
关键词:中国画
大千字库智能化构建方法研究
2024年
针对当前整理张大千书法为字库过程中过度依赖手工标记而采用数字化技术不足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智能化的字库构建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具备多尺度特征提取能力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YOLOv3,实现对相关书法作品中多种尺寸文字图像的自动检测、定位与采集.其次,利用具有U型结构编解码器的深度学习图像分割算法U-Net,实现对背景纹理自相似文字图像中笔画前景细节的有效分离.随后,利用图像矢量化技术实现文字图像的数字化转换.最终结合字体编辑软件FontForge实现包含1893个文字的大千字库的构建,为张大千书法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数字化支撑.
张攀周芳利杨彪袁丽萍魏星如
关键词: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图像矢量化
张大千泼墨泼彩与西方抽象艺术关系再探被引量:2
2018年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泼墨泼彩不仅是一种绘画风格,更为张大千提供了一个融合不同技法风格的平台。在类似西方抽象艺术的表面下,既保持了鲜明的个人风貌,又有包容不同体系绘画技法的能力,它在本质上是一个融化中西方艺术冲突的矛盾复合体,也是张大千个人艺术追求隐喻性的存在。
周芳利王英
关键词:泼墨泼彩抽象艺术
一个传统画家眼中的“抽象”--对张大千艺术观的考察
2024年
张大千以辩证的观点和圆融的态度来理解西方抽象概念。他认为,抽象是从“纯熟优美的具象”中来。在公开场合,张大千宣称西方抽象观念源于中国,但在私人信件中又承认中西方抽象有所不同。他不认可西方抽象极端变形的风格,转而强调中国画抽象中的“美”。作为一名实践型艺术家,张大千对抽象概念的解释并非为了指导其艺术实践,而是为了确立中国画传统的当下价值与文化自主性。对于泼墨泼彩风格的来源,张大千坚决否认受到西方抽象艺术影响,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画“源”与“流”的传承链条之中进行考察。他通过这一独具面貌的绘画风格,实现了他“法备众体”的价值观与追求个人面貌之间的平衡。
周芳利
关键词:泼墨泼彩
张大千绘画中的“自我复制”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在张大千一生超过三万幅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带有应酬性质。来自艺术市场的巨大的需求,使他不得不"自我复制"大量程式化的作品。张大千曾提出"职业画家"的概念,希望通过文人修养与职业画家技巧的整合来纠正画坛中画匠汲汲于市场需求和文人画过于简率的风格,而张大千"自我复制"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整合二者的努力所面对的一个现实:艺术市场的商业化既是张大千得以依仗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一,又是对其绘画内在文化价值进行消解的主要力量。
徐斌周芳利
关键词:自我复制职业画家
北宋中后期书坛批评标准的转向——以对颜真卿崛起之评价为切入点被引量:1
2014年
北宋书家对颜真卿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评价,一种以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来强调颜真卿的人品,进而延伸到他的书法作品;另一种对其书法的评价带有浓厚的道禅意味。前者以欧阳修、朱长文为代表,后者以北宋中后期的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文章指出,两种差异性的话语显示出北宋书坛儒家和道释两种评价标准的冲突与融合之处。文章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庆历变法失败后,北宋文人由推行经世致用的儒家精神到摇摆于儒家与道释之间的心路转向所致。
周芳利
关键词:北宋颜真卿
张大千写生观研究
2020年
张大千绘画观念中独特的临摹观来自李瑞清书法“双钩法”的学习方式,其写生观与临摹观一脉相承,是以古人笔墨写当下之山水。张大千试图将古人原汁原味的笔墨程式贯注进画家的写生过程中。面对当时画坛追求“独创性”绘画风格的潮流,张大千认为绘画技法本身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而非画家具有“创造性”的决定性因素。他将中国画技法的发展历程加以梳理,形成一个前后相继的庞大传承体系,其目的在于重建中国画技法的意义与价值。
周芳利
张大千中西艺术观点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在面对中西方艺术比较时,张大千存在明显的矛盾性。他一方面试图通过中西艺术"意境、功力与技巧"的一致性来改变中国画面对西方艺术的弱势现状;同时他又强调中国画"非写实性"传统远远高于西方机械临摹现实的绘画体系;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他对中国画科学性的论证上。此种欲拒还迎的态度体现了张大千面对中国画坛流行的进化论评价体系的矛盾心态,这也是转型时期画坛中传统派画家存在的典型特征。
周芳利唐波
关键词:中西艺术
张大千中西艺术观点研究
2016年
张大千对绘画理论的论述虽零散。但我们依然能从其只言片语中找出一条明显的线索。在面对中西方艺术比较时,张大千存在明显的矛盾性。他一方面试图通过中西艺术“意境、功力与技巧”的一致性来改变中国画面对西方艺术的弱势现状:同时他又强调中国画“非写实性”传统远远高于西方机械临摹现实的绘画体系: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他对中国画科学性的论证上。
周芳利唐波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观点绘画理论艺术比较中西艺术绘画体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