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嘉穗 作品数:8 被引量:16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上海音乐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文化科学 更多>>
超越“纯真”:作为生态系统的中国台湾阿美族歌唱 2016年 陈诗怡(Shzr Ee Tan)的《超越'纯真':作为生态系统的台湾阿美族歌唱》(Beyond'Innocence':Amis Aboriginal Song in Taiwan as an Ecosystem)一书,借用'生态系统'的概念与框架,对中国台湾台东地区阿美族的歌唱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析。笔者尝试通过对书中'多维交互'和'动力变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结合对全书结构与内容的梳理,来解读作者笔下建构的阿美族歌唱'生态系统',并针对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及观点,给出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陈诗怡 凌嘉穗关键词:阿美族 歌唱 生态系统 音像遗产保存的认知与实践 被引量:1 2019年 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今年八月联合主办了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以此为契机,本文从"音像遗产"的概念切入,梳理了音乐档案保存与"非遗保护"的关系。在厘清认知的基础上,本文亦从实践工作中的"高质量数据读取"和"合理化作业流程"两个角度出发,整理了多位专家授课中涉及"音像遗产"保存的实操技术要点。 凌嘉穗劳弗“蜡筒”中的历史回声 被引量:3 2021年 伯特霍尔德·劳弗在1901-1904年主持开展了“雅各布·希夫中国远征项目”(The Jacob Schiff China Expedition),在诸多运回美国的物件中包括了502卷蜡筒录制的中国声音。百多年后这批录音返回中国,并开始了中美合作的研究。尽管这一研究刚刚起步,但这批被认为是“中国最初录音”的早期的蜡筒,对中国音乐史、音乐人类学、社会学、录音技术,以及西方人类学的中国研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日渐清晰。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作为历史档案的“蜡筒录音”真正被赋活、具备其自身的生命力,进而让“物”在其与人的互动中(无论是研究还是消费)获得本体论意义上的生长,是每一个档案实践者要思考的问题。 萧梅 凌嘉穗关键词:历史录音 交流、分享、共建、展望——“高校传统音乐视听档案建设工作坊”综述 被引量:1 2020年 2018年3月29日至31日,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与大理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高校传统音乐视听档案建设工作坊"在大理举办。此次工作坊集结了海内外近20所高校和机构的专家与学者,主要围绕"数据资源采集与学科建设""档案建设与管理""理论认知与应用""国际经验与地方实践"四个方面,讨论了传统音乐视听档案建设中涉及的理论和实操层面的相关问题。最终成立的"高校暨研究机构小型音乐档案工作联盟",旨在打破区域的边界与学科壁垒,促进跨时空的资源流通与共享,实现了本次工作坊建立校际,乃至国际多方机构间交流与合作的愿望。 凌嘉穗关键词:档案建设 有声历史的意义与对象——对阿克苏姆/埃塞俄比亚早期录音的综合分析 2018年 "柏林音响档案馆"中收藏了埃里希·卡施克(Erich Kaschke)博士于1906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提格雷地区首都阿克苏姆记录的37段歌曲和器乐作品。经过文本与音乐的研究,作者发现该档案内容涉及宗教、狩猎、爱情等传统歌曲。在对歌词文本的记写方式分析中,不仅推测其可能的记写者,并发现这些歌曲几乎由有限的文本组成的典型特征,推测当时的参与者缺乏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录音时间和当地节庆时间的比较,推测该档案是专门录音工作的结果,并探讨了表演者的身份。阿兹玛里人的音乐传统虽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且旋律、韵律和歌词会随着时间有所改变,但大部分歌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历史资料,该档案有其特殊意义,且具有进一步研究或再研究的必要性。 提科特·塔芙拉 邓晓彬 凌嘉穗乐乎? 药乎?——音乐医疗及其“本土性”之思考 被引量:7 2012年 "乐者,药也",是古今中外得到理论和实践证明的共识。以理性思维的视角关注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音乐治疗"、"医疗民族音乐学"、"中医音乐养生"以及印度"瑜伽"等,以中国音乐医疗中缺乏理论性关注为切入口,通过对现有音乐医疗不同类型、不同重点、不同方向之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关注、观察,分析、归纳出其中的共同特性,继而阐发关于音乐医疗的"本土性"的思考。 凌嘉穗关键词:音乐治疗 本土性 “引用”:文化音乐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与遗产议题 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观察越南表演艺术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引用",可以看到不同族群在音乐交流过程中所引发的关于文化渊源、所有权等不同层次的讨论。在越南少数民族"舞台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特征被各种经济手段、政治贿赂和机构特权所霸占,而为了达到政治上的和平稳定,文化的本质被忽略了。如此,在少数民族"遗产化"的过程中,如果对文化没有历史的、文学的和生命的关照,那么很难真正地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音乐在其中的角色和意义。此外,少数民族的市场也必须要发展,以缩小和主体社会文化的鸿沟。 吉娅·贾妮珍 凌嘉穗 萧梅关键词:少数民族 文化遗产 从“歌唱互动”到“口唱史诗”——当代语境下台湾泰雅族Lmuhuw的转型 被引量:1 2019年 "文化资产保存"体系是当代台湾传统文化保护的核心,也是"非遗"本土化的重要体现。泰雅族的Lmuhuw,由于承载了泰雅社会的知识观念和族群的历史记忆,作为"口述传统与口唱史诗"被指定为"文资"保存的重点项目,并就此展开了积极的传习工作。但在成为"文资"项目之前,Lmuhuw是作为"歌谣"被看待和研究的。于此分析Lmuhuw,可对其演唱内容、风格和技巧有超越作为"文资"项目的、更全面且深入的认知。此外,Lmuhuw还以一种功能性、社会性的"歌唱互动"的形式,在泰雅族传统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群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逆向还原Lmuhuw在当代语境下、在遗产保护的框架中所发生的转型,来思考和强调音乐类"非遗"保护的特殊性。 凌嘉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