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丽颖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狭窄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支架
  • 1篇血管内支架治...
  • 1篇硬化斑块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性
  • 1篇症状性颅内动...
  • 1篇内支架
  • 1篇内支架治疗
  • 1篇缺血
  • 1篇粥样硬化斑块
  • 1篇椎-基底

机构

  • 3篇沧州市中心医...

作者

  • 3篇刘辉
  • 3篇董爱勤
  • 3篇刘洁琼
  • 3篇侯丽颖
  • 2篇左凤同
  • 1篇刘凤海
  • 1篇杨国涛
  • 1篇吴慧君

传媒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TIA病情发展中的价值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厚度,并根据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38)和斑块不稳定组(n=42),比较两组患者TIA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门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发时间、TIA再发次数及脑梗死例数。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背侧壁形成,斑块厚度以0.5~1.5mm为主;斑块不稳定组患者TIA发作次数显著多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随访1年发现,斑块不稳定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次发作时间显著短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次数、脑梗死例数高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结论3.0 T HR-MRI能够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等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预测TIA病情发展,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更多依据。
刘辉董爱勤侯丽颖王春雨左凤同刘洁琼张海柳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5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4例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31例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末次随访时短暂性脑缺血复发率与新发脑梗死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发脑梗死率为3.25%,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新发脑梗死率低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辉左凤同吴慧君董爱勤侯丽颖刘洁琼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内支架颅内动脉狭窄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颅内动脉狭窄斑块特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对颅内动脉狭窄(ICAS)斑块特征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将2014年04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ICAS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搜集其HR-MRI影像资料,记录斑块稳定性、最大厚度,并按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CAS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并统计两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经HR-MRI检出54例不稳定斑块,46例稳定斑块,且症状性ICAS组不稳定斑块比重、最大斑块厚度均显著高于非症状性ICAS(P<0.05);同时,不稳定斑块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ESSEN评分高危组所占比重皆显著髙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高血压、冠心病、ESSEN评分提示高危均是影响ICAS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脑梗死、TIA等临床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经HR-MRI评价ICAS斑块不稳定患者具更高卒中风险,可为ICAS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高价值影像学依据。
刘辉董爱勤侯丽颖刘洁琼刘凤海杨国涛张海柳冯连荣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