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汶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建筑
  • 3篇土建
  • 3篇乡土建筑
  • 2篇地域性
  • 2篇原真性
  • 2篇活化
  • 2篇废墟
  • 2篇操作手法
  • 1篇山里
  • 1篇山里人
  • 1篇设计方法
  • 1篇市中心
  • 1篇历时性
  • 1篇非专业性
  • 1篇表皮设计
  • 1篇参数化
  • 1篇茶室
  • 1篇城市
  • 1篇城乡

机构

  • 8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8篇何汶
  • 5篇朱隆斌
  • 1篇张海燕
  • 1篇吴凡
  • 1篇寿杭祥

传媒

  • 2篇住宅科技
  • 2篇住宅与房地产
  • 2篇江苏建筑
  • 1篇中外建筑
  • 1篇城市建筑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南通市中心公共阅读空间研究
2017年
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公共阅读空间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和使用,继而促使了多元化公共阅读空间的产生。文章以"南通市中心——濠河风景区"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公共阅读空间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相应的设计构想,实现公共阅读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功能创新,营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公共阅读空间。
吴薇薇潘建何汶
参数化表皮设计反映“场所精神”的途径研究
2016年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参数化表皮设计成为大型公共建筑夺人眼球的出彩方式。但表皮设计过于注重形式而脱离环境情感的案例也逐年增多,有些建筑师甚至不顾主题意境,只是依托参数化软件生成各种华而不实的表皮纹理来作为项目中标的噱头,这种现象值得反思。文章讨论了几种参数化表皮设计反映"场所精神"的途径。通过这些途径的操作,可以让建筑表皮对环境做出较好的回应,并且与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何汶朱隆斌
关键词:操作手法
恢复城乡地域性的新乡土策略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由于自身局限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乡土建筑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逐渐消逝,导致城乡环境的同质化程度愈演愈烈。面对地域性缺失的境况,新乡土建筑应运而生,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基于当今新乡土建筑实践中暴露的诸多问题,探讨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乡土策略,从而有利于城乡地域性的恢复。
吴凡何汶陈烨
关键词:地域性
从自发建造历程理解乡土建筑的“原真性”被引量:6
2017年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激活乡土建筑的同时,理解其特有的原真性也愈发重要,这是乡土建筑能否在当代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乡土建筑的原真性特质在于其生命周期范围内的自发建造历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所居环境的再思考,使自发建造历程具有"实现的历时性""非专业性"及"封闭的地域性"三类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其材料与工艺都朴实地回应着与土地的联系。所以,从自发建造历程认识乡土建筑的原真性在当代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何汶吴凡吴薇薇朱隆斌
关键词:乡土建筑原真性非专业性
乡土建筑废墟活化策略——以昆明万溪冲村“山里人”茶室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作为传统建筑的分支,乡土建筑以平凡的亲切感成为地方居民寄托"乡愁"的载体。乡土建筑废墟亦是如此,其在岁月中沉淀的沧桑感更饱含生活的价值年轮。因此对于乡土建筑废墟,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保留。文章以昆明万溪冲村的"山里人"茶室为例,从环境真切、材质肌理的可识别、技术的最小干预三方面入手,既原汁原味的展现乡土建筑废墟蕴含的原真性,同时又结合新材料与新工艺,将其活化为满足当代使用需求的人居场所。
何汶寿杭祥吴凡朱隆斌
关键词:原真性活化
南通市区城市公众意向的调查与研究
2017年
公众意向是居民公认的城市印象,它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发展至今所形成的视觉品质特征。文章以"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了解南通市区的城市公众印象,并按城市意象5要素的特点进行分类,探究这些公众意向所形成的视觉效用。
何汶朱隆斌
被动式建筑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被引量:1
2017年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逐渐加重,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各界的重视,被动式建筑是绿色建筑之后的新的建筑热点模式。文章从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入手,简单分析后,对被动式建筑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以此完善被动式建筑模式的设计理念,提高被动式建筑的应用范围,让被动式建筑技术能够更好地和建筑设计融合,满足国家建立低碳国家的根本需求。
陈烨何汶张海燕
关键词:设计方法
一般性乡土建筑废墟的活化策略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如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越来越多的一般性乡土建筑成为废墟。废墟并不只代表着衰落,它是建筑曾经存在的物证,具有一种悲壮的美感,适宜性地活化这些历史碎片有利于乡土文化的延续。文章将活化策略分为"活化理念""操作手法"和"基本原则"三部分。在实施过程中将三者有机结合,可使新建筑既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内涵,又满足当代生活的使用需求。
何汶朱隆斌冯迪
关键词:乡土建筑废墟操作手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