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气象灾害愈加频繁,倒春寒每年都有可能发生,给果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对魏县梨树花期和幼果期冻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温度越高,冻害越重,低温出现越晚,危害越重;确定了魏县梨树花期和幼果期冻害预警指标(严重低温冻害为TD≤-2℃,低温冻害为-2℃花瓣>雄蕊>雌蕊;枝>花>幼果;梨树花、果的受冻率、黑心率不能直接指示当年产量损失,只能作为灾损率的预估指标。 韩红英 李梅月 陈爱英 蔺相达 李晓婧 韩宏伟关键词:花期 幼果期 冻害 邯郸市春季果树冻害特征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对邯郸市果树春季冻害特征进行观测分析,得出结论:重灾区主要分布在山谷底部或地势低洼地带;严重受冻的核桃雄花序全部变黑,梨花子房内变黑,丧失结果功能;灾后及时采取措施,可将受灾较轻果园的损失降到最低,但对绝产果树作用不大,防灾减灾重在预防。 韩红英 蔺相达 韩宏伟 刘彤关键词:春季 果树 冻害 邯郸市“凤丹”牡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2019年 2016年邯郸市林业局引进"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进行驯化、栽培等试验。通过连续2年观测和统计,"凤丹"牡丹在邯郸适应性良好,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物候期相对山东菏泽市稍有延后,产量和收益随苗龄的增长逐年增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在邯郸各地推广。关于"凤丹"特丹稳产丰产的最佳条件和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韩红英 汤素青 孙艳艳 焦文艳 韩宏伟 陈爱英 蔺相达关键词:PAEONIA ET 引种 居住区绿地人性化设计——以邯郸市鸿基花园居住小区绿化设计为例 被引量:1 2011年 在探讨居民的心理规律与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以邯郸市鸿基花园居住小区绿化设计为例,提出了各类型绿地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及方法,从而使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人性化空间环境。 韩宏伟 廖小环 赵建 张生峰关键词:居住区绿地 人性化设计 城市道路绿地的人性化设计——以邯郸市东环路两侧绿化为例 被引量:2 2011年 以邯郸市东环路道路园林景观为例,探讨了以植物为主的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造景手法,通过与周边环境功能等相协调的植物景观布局、植物配置,以强化城市道路景观意象,创造一种"人性化"空间,达到生态、功能、可持续性发展等兼容的目的。 韩宏伟 廖小环 赵建 孙文哲关键词:园林景观 植物配置 园林绿化树木对大气污染的净化和指示作用 被引量:5 2011年 指出了树木作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功用,探讨了园林绿化树木对大气污染的净化机理和指示机理,并归纳了园林绿化中具有较强净化和指示作用的树种,以期为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孙文哲 任振江 赵建 王永松 张健 韩宏伟关键词:园林 大气污染 净化作用 城市滨水区景观恢复性设计研究——以邯郸市支漳河景观综合治理规划为例 被引量:2 2011年 以邯郸市支漳河景观综合治理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恢复城市滨水区自然景观良好的动态平衡、人文景观延续历史风貌和再生文化内涵,分析了人文景观和生态植物群落相互作用及形成景观的可持续性。 刘哲民 廖小环 李凡 韩宏伟关键词:城市滨水区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邯郸市龙湖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2011年 公园是城市园林景观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邯郸市龙湖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论述,初步探讨了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手法,突出植物造景,注重自然景观,现代与传统和谐统一。 廖小环 刘哲民 张生峰 韩宏伟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邯郸市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2023年 [目的]分析河北省邯郸市近20 a土地利用格局及碳储量分布,并探讨生态保护政策下未来10 a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增加城市碳汇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PLUS模型,选取自然、社会驱动因素及生态规划限制因子,分析邯郸市在2000—2020年及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并结合InVEST模型,评估邯郸市2000—2030年3期碳储量。[结果]①邯郸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呈现“西部林地,东中部耕地”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耕地和人造地表之间的土地利用转移占总土地利用变化的96.58%;②邯郸市碳密度空间分布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损失在2010年突增,耕地的过度侵占是导致邯郸市碳损失的最主要原因;③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克制,虽然生态用地的提升潜力一般,但由于人类活动受到限制,避免了生态资源的消耗;④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邯郸市碳储量变化分别为减少4.23×10^(6)t和增加2.16×10^(4)t。各区县碳损失风险显著降低,不同区县碳汇潜力差异明显。[结论]人造地表侵占耕地是导致碳损失的主要原因。生态保护政策干预下,各区县碳损失风险显著降低,不同区县也存在明显差异,碳损失更易发生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西南部的太行山东麓县区则具有较强的碳汇潜力,需针对差异化表现灵活布局。 张鹏 李良涛 苏玉姣 王清涛 韩红英 韩宏伟 李晓婧关键词:碳密度 土地利用 情景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