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菲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紫色土
  • 3篇生活污水
  • 3篇农业小流域
  • 3篇污水
  • 3篇小流域
  • 2篇氮流失
  • 2篇原生动物
  • 2篇治理技术
  • 2篇渗滤
  • 2篇渗滤介质
  • 2篇丘陵区
  • 2篇紫色土丘陵区
  • 2篇自然地形
  • 2篇污水治理
  • 2篇污水治理技术
  • 2篇暴雨
  • 2篇暴雨事件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2篇水治理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唐家良
  • 8篇薛菲
  • 6篇章熙锋
  • 5篇申东
  • 3篇王芮
  • 2篇汪涛
  • 2篇朱波
  • 2篇董志新
  • 1篇李新

传媒

  • 1篇环境工程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人民长江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SWAT模型的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形式,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农耕活动频繁,缺乏对农事操作所导致的氮、磷迁移通量的模拟和预测工具,从而难以针对小流域尺度氮、磷流失制定优化的非点源污染减控措施。【方法】本研究将SWAT运用在面积为12.36 km^2的典型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通过实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模拟了小流域水文过程和氮、磷污染物迁移过程。【结果】SWAT2012能够很好地模拟每日径流、泥沙输出(决定系数R^2>0.60,纳什系数E_(ns)>0.55),同时可模拟月步长氮、磷污染物输出过程(决定系数R^2>0.75,纳什系数E_(ns)>0.72),说明SWAT模型可有效地进行丘陵区较小尺度小流域(10 km^2)面源污染输移模拟和预测。【结论】模拟结果可得出,氮、磷污染物的关键源区主要位于小流域沟谷区,通过建设河岸缓冲带可有效防止地表和地下径流途径的氮、磷损失。
薛菲唐家良赵举章熙锋申东王芮
关键词:SWAT紫色土农业小流域
川中紫色土地区不同集水区暴雨氮流失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农业区域非点源污染排放引起的水体污染是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丘陵区农业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素污染机理的径流驱动过程仍不明晰。选择川中紫色土丘陵区3种典型集水区(集镇、农林复合区、林地区),对暴雨过程中非点源氮素迁移特征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非点源氮迁移机制及负荷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集镇集水区径流对暴雨事件反应最迅速;农林复合区响应较慢,波动幅度较缓;林地集水区植被覆盖度较高,由于植被截留等原因,其响应最慢。(2)集镇集水区总氮(TN)、可溶性氮(DN)及硝态氮(NN)含量最高,且呈多峰值特点;农林复合集水区TN含量相对稳定;林地集水区TN,DN,NN及颗粒态氮(PN)波动最小,且浓度最低。(3)集镇和农林复合区PN和铵态氮(AN)迁移过程呈现一定"初期冲刷效应";而林地TN,DN,NN迁移呈现一定的"初期冲刷效应",且PN迁移"末期冲刷效应"显著。研究成果可为丘陵区复杂小流域污染源识别、污染负荷估算与预测提供科学基础。
刘皓雯章熙锋唐家良申东薛菲
关键词:暴雨事件土地利用方式
5·12汶川大地震后涪江绵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被引量:3
2015年
为探明5·12特大地震对涪江绵阳段重金属沉积特征的影响,对涪江绵阳段(平武县至三台县,5·12地震带横穿调查江段)沿江9个点位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显示:沿江各点位Cd、Cr、Zn含量变幅较大,Cd超标2~12倍,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由各元素间相关性分析可知:5种重金属元素来源大致相同,这与涪江绵阳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地震后破碎冲积物有关。总体而言,上游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高于下游,佐证了地震后新产生的碎屑沉积物降低了地震带下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涪江支流安昌沉积物对Cr、Cd、Cu、Pb具有明显富集作用,可知工业源也是重金属重要来源。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均表明:平武到青义属于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区,绵阳市区到三台属于未污染状态。涪江绵阳段综合评价为中度污染,首要污染因子为Cd。
章熙锋唐家良薛菲王芮申东王伟
关键词:沉积物内梅罗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山区集镇生活污水病原菌去除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区集镇生活污水病原菌去除系统,属于污水治理技术领域,依次包括进水沉砂池和三个依次连接的处理池,依次为前池、中池和后池,三个处理池从高到低逐级连接,利用山区自然地形形成的高程差设置自流通道;前池和后池为水流...
薛菲唐家良朱波董志新汪涛章熙锋
文献传递
不同填料对大肠杆菌去除能力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针对丘陵农村地区水质恶化、经济基础差及污水处理能力有限的状况,目前一般采用人工湿地和自然沟渠综合措施处理生活污水,但迄今仍缺乏针对水体病原菌污染的自然生态去除技术研究。为了筛选适宜去除病原菌的人工湿地填料,选用林地土、旱地土、水稻土、生物炭、无烟煤、沸石和石英7种填料,测定不同填料对大肠杆菌的去除能力,并通过在旱地土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0%、2%、5%、10%、20%、50%),探讨基于大肠杆菌去除容量与去除成本的旱地土与生物炭颗粒物复合物最佳比例。结果表明:不同填料介质生活污水大肠杆菌去除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生物炭>无烟煤>水稻土>旱地土>林地土>沸石>石英;添加生物炭可增大湿地土壤孔隙度,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渗滤污水速率,及大肠杆菌的去除率,特别对大肠埃希氏菌去除效果更加明显;生物炭添加可延迟填料到达吸附饱和的时间,有效增加人工湿地处理容量。综合考虑大肠杆菌去除效率和生物炭添加成本等因素,人工湿地生物炭最优添加比例为20%。
陈靖杨红薇唐家良薛菲钱玲玉翟龙波
关键词:大肠杆菌填料生活污水去除率
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暴雨事件磷素多尺度流失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揭示自然小流域尺度降雨、地形、土地利用结构等对泥沙和磷素输出的影响,根据丘陵区农业小流域自然地貌与土地利用特征,设计了不同尺度的小流域监测点,分别为苏荣、截流、大兴、万安,监测面积分别为3.0,34.6,480.3,1 236.4hm^2,并选择了降雨侵蚀力(R)分别为1 411.5,595.7,391.4 MJ·mm/(hm^2·h)的3场降雨事件监测小流域内磷素流失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以居民点集镇和耕地为主的苏荣和截流小流域水文响应速度较快,暴雨事件中径流峰值出现在降雨峰值后的5~10min,较大尺度大兴和万安小流域泥沙浓度峰值与径流峰值滞后于降雨峰值0.5~3h。(2)3场暴雨径流中泥沙与全磷、颗粒态磷均存在较一致的显著相关关系(R>0.6,P<0.01),泥沙、全磷流失负荷在源头小流域(苏荣、截流)最高,3场暴雨苏荣全磷平均流失负荷达到0.36kg/hm^2,万安小流域泥沙、全磷流失负荷最低,全磷平均流失负荷为0.009kg/hm^2。(3)小流域径流中颗粒态磷占全磷流失量50%以上。(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和泥沙含量可用于进行磷素流失通量预测。坡耕地、林地与水田带状组合结构可显著降低小流域泥沙和磷素流失负荷。研究结果为计算丘陵区农业小流域暴雨过程中磷素多尺度流失负荷提供参考。
申东唐家良章熙峰翟龙波薛菲李新
关键词:农业小流域颗粒态磷
山区集镇生活污水病原菌去除系统及其去除方法
本发明涉及山区集镇生活污水病原菌去除系统及其去除方法,属于污水治理技术领域,依次包括进水沉砂池和三个依次连接的处理池,依次为前池、中池和后池,三个处理池从高到低逐级连接,利用山区自然地形形成的高程差设置自流通道;前池和后...
薛菲唐家良朱波董志新汪涛章熙锋
文献传递
紫色土农业小流域径流过程与氮流失尺度效应被引量:4
2018年
为揭示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径流过程和氮素流失过程中迁移转化机制,同步监测了该区域内苏蓉(3.01hm^2)、截流(35hm^2)、大兴(480hm^2)、万安(1 236hm^2)4个梯级小流域径流过程与氮素迁移特征,分析了不同雨型条件下典型农业小流域中氮素迁移转化规律与尺度效应。结果表明:流域面积越小洪峰对降雨响应越快,随着面积增大,洪峰在流域中有明显的滞后和坦化现象;全氮(TN)、硝态氮(NOx-N)浓度在降雨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段式特征,降雨产流初期及径流峰前期波动较大,退水期浓度缓慢上升。相较人为影响较强的源头小流域(苏蓉)而言,尺度较大小流域的TN浓度有较为明显的削减,但NOx-N仍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根据NCL-NCF曲线可知,历时短、强度大的暴雨更容易产生"初始冲刷效应",梯级流域对AN负荷有明显消减作用。携带大量NOx-N的壤中流和地下水控制退水过程线,并不断补充水体中氮素负荷,表现出一定的"末期冲刷效应"。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TN流失总量与流域面积之间的经验公式,可为区域内小流域氮流失通量估算提供依据。
章熙锋申东唐家良王芮薛菲
关键词:水文学径流过程紫色土氮流失
共1页<1>
聚类工具0